本报记者朱玲巧
近日,记者再次前往临海上盘镇下畔村。不久前跳井救人的尤祥方,深一脚浅一脚地来给记者开门。因为从小患小儿麻痹,他的右腿萎缩不少。
之前上台领“阿里巴巴”正能量奖的时候,他绷紧了脚,挺直了腰杆:“不想被大家看到我有残疾,我特地慢慢走。”
尤祥方今年60岁,过去是别人眼中的“弱势群体”。上月20日上午10点,听到小孩落井之后,没有一丝犹豫,纵身一跃。
他的邻居,54岁刚动了手术的王仙兰,第一时间趴在井边,把尤祥方托举的孩子拉上来。自己因为用力过猛,造成肋骨骨裂,医生说起码要休养一个多月。
“我们其实也不弱。”他笑得很开怀。跳井的那一刻,他说什么都忘了。
“救人是本能”
“救命啊”,那天听到孩子呼救声的尤祥方,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拖着一条腿,以“冲刺”的速度跑了过去。
井里面脚使不上力,水深快接近两米,身高只有1.58米的他全靠双手攀着井壁。他用手捞了三次,才抓住了孩子的羽绒服衣角,再让小孩踩着自己当“人梯”逃生。
王仙兰是看着尤祥方跳下去的。她立马过去趴在井边拉人。孩子大概有四五十斤重,等尤祥方托举上来后,她半个身子探下去,靠臂力死命拉上来。
在她的呼喊下,路过的老太太、老大爷停下了三轮车,街坊扔下锅里煮的饭就跑过来了……七八个人齐心协力,才把尤祥方从井里拉了上来。
上岸后尤祥方整个人虚脱,浑身湿透,站着一动都动不了,“能救一条人命,很值。”
而王仙兰老觉得右下腹隐隐作痛,一咳嗽就痛得不得了。一开始没当回事,过了几天越来越严重,去医院检查才知道,肋骨骨裂了。
记者见到王仙兰的时候,她笑眯眯,一点怨言也没有。“虽然这段时间带不了孙子,但觉得墙上这面‘见义勇为’的旗子,挺光荣的。”
身残心不残
走进下畔村,一眼望去是一片片绿油油的西蓝花。尤祥方因为身体的原因,走几十米就要歇一歇,一辈子没下过农田。但是去年夏天,他却给村民修了一个新水埠。
在这条贯穿全村的河流边,只有离居住区百米之外有唯一的埠口。村民不管洗衣服还是洗农具,都很不方便。尤祥方趁着村里整修河道,带头出资,买了水泥和石板,和朋友一起修了新埠口,给来来往往的村民行个方便。
下畔村纯朴的民风,让尤祥方学会了感恩。
尤祥方清楚地记得,初中的时候,因为从小残疾,1.5公里的求学路“道阻且长”。同学就轮流陪他上下学。“不论刮风下雨,课没落下过。”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我前半辈子,都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做人要有感恩之心,我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尤祥方说。
18岁中学毕业后,尤祥方成了村里的剃头匠小方。村里的老人回忆:“10个老人里面他可能就只收3个人的钱,有时候还上门给孤寡老人免费理发。”
14年前,村口的装修师傅徐叨琴不慎从高空跌落,脑部神经受伤造成中度瘫痪。尤祥方二话不说,借给这个困难家庭3万元。过年过节,他还炖鸡炖鸭,上门拜访。
尤祥方的家门口,有通往镇区的公交车站,常常有人忘记带钱。老方看到,就会过来随手付掉。最多的时候,一天付了30多元,售票员打趣:“老方,你干脆把公交车租下算了。”
救人后,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婉拒了被救孩子家长送来的谢礼。尤祥方之后又把“最美人物关爱专项资金”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的奖金捐出来,给了村里一位106岁生活比较艰苦的老人。
“救人是本能,我不想爱心‘打折’。”尤祥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