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融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
纵观台州,这40年来制造业强势崛起,我市现有上市公司62家,超百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21个,国际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品有299个。可以说,凡是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家里用的,台州都能生产。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5262.72亿元,出口总值1760.9亿元,出口依存度达到33.5%。
近几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将“基本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列入“十四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审时度势,市五届五次党代会把建设“双循环”节点城市,作为台州“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六个城市”之一,在国内省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努力成为服务全省全国的重要支撑。
建设“双循环”节点城市,我们该如何破题?
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消费需求升级。我们要站在地方服务国家大战略的高度,加大政府性风险投资,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把台州湾科创走廊打造成台州创新策源地,在国家和全省重大科创战略布局中增加台州的显示度和策源力。立足台州实际,抢抓生物药、免疫学兴起的趋势,加快布局生物医药、免疫检测等领域,打造世界级高端医药制造中心。挖掘台州化工新材料、光电新材料等领域的潜力,大力扶持聚乳酸产业,打造若干个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国家实验室和大科研装置,重点在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大科学装置上取得进步。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要融入国家战略,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要改变多年来台州经济过度依靠内生发展的不足,强化制度性开放,努力创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州综合保税区,加速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放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效应。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重大机制,大力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有效链接全球资源,打开全球市场,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双循环”节点城市。
要主动接轨前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搞各地区的小循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台州在深化开放合作中,要突出全域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倘若错过长三角一体化的风口,我们就会错失未来。台州要变地理边缘为接轨前沿、变战略空白为战略节点、变要素紧缺为价值洼地。努力以上海为标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用好长三角民营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这一平台,实现我市人才、市场、资源等高端要素畅通循环。
要拉长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供给体系。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背景下,台州要以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对接卡位,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更多的配套供给和高品质产品。积极培育“链主型”企业,激励台州企业家主动开展国内外资源的并购、重组,努力成为“链主”,把更多产业循环引到台州来。着力建设10条示范产业链,打造汽车、医药健康等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要做强现代物流,畅通内外运输通道。流通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台州要放大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兼具的优势,积极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引育大型物流品牌。要以金台铁路为纽带,以头门港为门户,推动台州接轨“义新欧”班列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积极融入全省大宗商品储运交易枢纽建设。以数字化手段整合台州关联物流资源,让物流服务更加智能高效。推动外贸“优进优出”,持续扩大台州“好制造”“好文旅”“好味道”等系列品牌影响力。
要加大金融支持,提升市场竞争力。金融是“双循环”格局最为有效的助力点,从项目的储备到资金的安排,金融服务都要先走一步。要以推动台州国家级小微金改从“试验区”向“示范区”升级为契机,放大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优势,推动金融开放合作,发挥资本市场对于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努力成为全国小微金融活力源泉。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面对当前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积极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