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人的元宵 热闹有滋味

陈洪晨

元宵是春节之后农历新年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古俗里,这一天,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我市各地也有花灯巡游、舞龙舞狮、演社戏、猜灯谜等相似而又不同的民俗活动。

在文娱活动相对匮乏的年代,劳动人民通过热闹与狂欢祈愿新年红红火火。这些民俗是元宵佳节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而今,人们欢度佳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古老的民俗经历了时代更迭日渐式微、群众呼唤再度兴起的发展曲线,内容和形式有所保留亦有所创新。有的在民间依然活跃,有的“昙花一现”地出现在主题晚会、老街庙会、非遗体验等活动上,还有成规模、有创意的演出和活动被搬到线上,受到不同年龄层市民的追捧。

本期报道选取了“三盏灯”和“三条龙”,是台州民俗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吉祥的寓意,它们历久弥新,为元宵佳节增添光彩与活力。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时候,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屋内点燃红烛,台州人俗称“间间亮”。这是因为民间传说财神喜欢进灯火辉煌、喜气洋洋的家门。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花灯、龙灯、马灯、鼓亭灯等,大多与迎财神的传说有关,寓意新年迎财进福、富贵吉祥。

舞龙的民俗则起源于汉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无论是板龙、板凳龙还是稻草龙,皆与古人的龙崇拜有关。老百姓通过这项盛大而富有仪式感的活动,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除了耀眼的“灯”和“龙”,山海台州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元宵民俗。

在千年府城临海,“细吹亭”是市民喜爱的元宵民俗之一。它以制作精巧的亭阁搭配江南丝竹的演奏,常以沿街巡游的形式表演。

古时候,元宵夜,人们赏花灯、看舞狮归来,十点多钟,玲珑剔透的细吹亭姗姗来迟,乐曲自远而近,刚歇息的人们又重新开户,一睹芳容,华丽的细吹亭和悠悠的江南丝竹伴着府城百姓入梦。

近年,人们仍能在紫阳街、灵湖等景区的非遗展演场所欣赏到细吹亭表演。演员们身穿华丽的丝绸服饰,用琵琶、扬琴、笙、箫等传统乐器演绎《梅花三弄》《将军令》等经典曲目。

在温岭石塘渔区,传统的闹元宵庆丰收习俗“扛台阁”,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扛台阁由一个村发起,其他响应的村将本村的台阁扛到该村,全部到齐后,再按照发起、响应的先后顺序游街穿巷,待每个村庄、每条街巷巡游完毕才结束,一直持续八九天。

台阁一般由男童女童扮成《穆桂英挂帅》《五女拜寿》等戏曲故事中的经典形象,端坐其中。台阁扛到哪里,围观的人就跟到哪里,热闹非凡。渔民们点起火盆,扛起台阁,为的是祈盼出海捕鱼有个好收成。

温岭市城北街道六份村一带还有滚五兽的元宵民俗,有100多年历史。民间手工艺人用竹篾和彩纸制成麒麟、白象、独角兽、老虎、狮子五种兽灯,分别由人掌灯,另有一支打击乐队。

滚五兽既有固定模式,包含走灯、蹦灯、转灯、蹿跳、索油索等,也有演出者即兴发挥的部分。伴奏打击乐曲牌以二唤、龙狮锣鼓为主。

在天台各乡镇,有抬阁踩街、打集锦等民俗活动。

此外,台州多地都有猜灯谜的元宵习俗。正月十四和十五,街两旁,屋檐下,用铁丝拉成的线上,飘动着灯谜纸片,吸引着过往的行人。灯谜大多与传统文化有关,有猜字、猜节气、猜习俗、猜地名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灯谜增加了科普、天文、时事政治等“新潮”的内容。近年来,猜灯谜活动频频被搬到线上开展,谜面更加灵活,奖品更加丰富,受众更加广泛,成为一项老少咸宜的元宵活动。

元宵民俗伴随历史流传至今,丰富着新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2021-02-2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5497.html 1 3 台州人的元宵 热闹有滋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