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追忆画家李棣生先生

赵宗彪

(写时想画,画时想写)

浙派山水画家的杰出代表李棣生先生于2月22日去世,噩耗传来,我十分悲痛。我原想年后去探望李老师,没想到,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在我的心中,李老师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一位宅心仁厚的长者,更是我的良师和益友。李老师敏于行而讷于言,待人有君子之风,他的为人品德与艺术成就,是我一生的榜样。回忆与李老师交往的三十七年,点点滴滴,让人难忘。

1984年7月,那一年我二十岁,大学刚毕业,参加筹建地区文联。因为文联还要过三个月才能成立,我的工作单位先挂靠在地区群艺馆,办公室刚好和李老师隔壁。三个月后,文联成立了,我的办公室也没有变。地区文联与地区群艺馆都在临海东湖边的小楼里办公,李老师是地区美协的主席,我与李老师一起,工作了六年。

当时的李老师已是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是群艺馆的副馆长。第一次见到李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他光亮的前额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习惯地称他为李馆长,他认真地对我说:“小赵,不要叫我馆长,叫老师吧。”以后,我就一直这么叫。

我跟李老师十分投缘,我敬他是师长,他对我亦关爱有加。有一次,李老师推心置腹地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当官,还是画画好。但是组织既然安排了,我只能服从。”他平时在办公室画画,我常去观摩,他会问:“小赵,这画怎么样?”我常常不知轻重地按我的理解说上一气,李老师也不以为忤,还常常耐心地向我讲解。

我上大学时,曾节衣缩食,买了当时于我是巨款定价的潘天寿画册,十分珍惜,也经常翻看,发现李老师的画与画册中的画作有点相似,有一次就不揣冒昧提出。李老师说,他是潘天寿的弟子,并且讲了许多与潘大师交往的故事。

李老师作为群艺馆的领导,待人接物温文尔雅,我从未看到过他发过脾气,也从未听到过他训斥过谁。我结婚的时候,他特地给我画了一幅山水画,表示祝福。

台州撤地建市后,市直机关搬迁到椒江,李棣生老师也安家于此。我的工作单位早已离开文联,但与李老师一直保持联系。我们两家,相隔不过千米,我登门求教更为方便。我业余时间喜欢读书看画,尤其这一二十年,“老房子着火”一般地痴迷上了美术,向李老师请教艺术的机会也多起来了。对我的任何作品,他都是鼓励与肯定,给我以继续蛮干的勇气。

2001年,西泠印社出版大型山水画册《李棣生画集》,这是对李老师从艺半个世纪的肯定和宣传。李老师说我对他了解,要我写一篇关于他的评论,印在画册里。我说,写您我很乐意,但是印在书里,就不必署我的大名,因为其他署名的人物是王朝闻、王伯敏,都是中国美术界的大家,我是无名之辈,不合适。但是,李老师说我的这篇艺术评论写得十分到位,坚持将我的署名和文章都印入书中。画集印出后,他第一时间就把画集题签后送给我。李老师的家,我经常去,我们俩虽然相差二十八岁,但是每次去,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2017年初夏,我不小心摔倒,右膑骨碎成五片,住进台州市中心医院。在去手术室的途中,我居然在走廊上遇到了右手受伤、挂着手包绷带的李老师,他也住院了——老朋友成了病友。因为我无法行走,都是李老师走过来看我和聊天。我问他为什么受伤,他说,他在小区里散步,一个邻居倒车时,撞倒了他。这个邻居他认得,原因是开车时看手机分了心。这个事情,李老师也没有去责怪人家。他说,反正人也撞了,再说也无补于事。我说,李老师的右手受伤,是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李老师为人宽厚,他跟我讲起早一年的画作失窃案。当时有几个自称北京来的画商慕名找上门,说要收藏李老师的画。李老师非常真诚地接待他们,并将自己的山水画精品拿出来给他们欣赏。三个画商很高兴,对画作十分喜欢,说过几天即带现金高价来买画。几天后,李老师发现自己的画作中,有六幅精品不见了。他赶紧报案。公安部门于是全国通缉,三个冒充画商的小偷迫于压力,委托律师送回画作。但是,偷窃的事实已经形成,公安与检察机关要追究小偷的刑事责任。处罚是以偷窃物的价值定罪的,画作的价值要经过专家审定。李老师认为,既然画作已经拿回,小偷也有悔过之意,他建议尽量减轻对他们的处罚,给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因此,他特地向画作审定专家打招呼,请他们尽量将画作的估价往低处评。

有智者说过,人过四十,就应当对自己的脸负责。李老师的脸,从来都是充满和气与仁慈,皆因积善所致。

近年来,我专注于木雕浅刻的创作,曾送给李老师一件木刻作品,并向他汇报自己在创作上的一些想法。李老师很高兴,又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语。过了几天,李老师打电话给我,说要回赠一幅作品。我说,您以前已经送过我大作了,这次就免了。他不肯。说,这次送你的,是没有设色的山水。因为你的木刻作品也是黑白两色,我的与你的要配套。

回忆与李老师三十多年的交往,是温暖的、安宁的。李老师是善良而宽厚的仁者,也是才华横溢、极其勤奋的画家,就在右手摔伤期间,他还在想着创作的事。他跟我说,年岁愈长,愈觉得时间的珍贵。李老师有天马行空、纵横笔墨的艺术创造力,只可惜身体和精力已经跟不上。

近几年的李老师,因为健康原因,作画很少。我去看望他,都是听他回忆过去学画的经历,与潘天寿、陆俨少等大师和其他画家的交往逸事。他翻出以前的速写和笔记,仔细地向我讲解,这些内容,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史料,可惜自己没有及时记下来。

如今斯人已逝,徒留追忆。

2021-03-07 ——追忆画家李棣生先生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6321.html 1 3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