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我很喜欢看台湾剧情片,特别是通片闽南话的。2020年的《孤味》,被许多人拿来和李安当年的《饮食男女》相比较,我觉得《孤味》比《饮食男女》更动人。
因为闽南语让这部电影更乡土,也更细腻,让像我这样讲闽南语的观众更能代入情感。我觉得,闽南语的加成,也会让很多听不懂的观众觉得亲切。
方言对中国电影是种魔药,往往能让一部剧情平淡的电影发出别样光彩。但凡选择让角色讲方言的故事,一定有一个对本土人情吃得很透的剧本。
《孤味》是我好久没见过的中国家庭戏。锅碗瓢盆、鸡飞狗跳、催婚离婚、育儿教育的中国家庭戏有很多,但从角色的侧面、背面为角度开始讲述,最终平平淡淡地直抵角色和观众内心私密处的家庭戏,一年比一年少。
《孤味》是一母四女儿(其中一个被人抱养),外加一位父亲的情人的女性家庭戏。
这是多么容易让情感爆炸的故事类型啊。
每一组关系,都可以产生让观众高度兴奋的吵架对峙挖猛料的桥段。可是全片真正高分贝的吵架声,几乎没有。哪怕是大女儿被二女儿不小心捅破“癌症复发”这样足以催生痛哭、大吼的事情,在影片中都被人物心理转移得稳稳当当。
大女儿和强势的母亲林秀英都在这个场面中流泪、诘问、责难,随即在母亲“养你们几个没有用”的数落中不欢而散。但人物没有崩溃到让观众难堪。而事实上这场戏达到的效果,却比任何直白展现家庭成员关系破裂的方法更让观众内心起伏。
家庭,是中国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延伸想,家庭是全人类故事最迷人的地方。但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因为隐忍、压抑、委屈构成的特殊氛围,是很难像《饮食男女》或《孤味》这样被表现得既平淡又尖锐的。
一旦有才华的中国导演经过打磨、取舍渲染出具有这样氛围的家庭电影,那就像一篇长散文一样后劲十足,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再思三思。
《孤味》最有棱角的女主,就是女强人妈妈林秀英。她包办了那个老公逃跑十多年后的家庭中所有的事。她是那种摘取任何一段人生出来都有戏的女人。但电影并没有一一赘述她那些戏份的重大章节,我们看到的只有片段。
作为饭店老板,她在海鲜市场选鱼时的片段,通过鱼贩们对她礼敬的言行,我们感觉到她的强势、精明、敬业。当她弃家出走多年的老公带着重病跑回台南死去,通过她面无表情坐在丈夫遗体边上还在训斥偏袒父亲的小女儿,我们感受到她的霸道、严厉、冷酷。
最让林秀英出彩的戏,同样是两个片段。一个是她在配有简易KTV设备的出租车里动情地唱闽南歌《孤味》,一个是她在妈祖庙意外遇上同样来向妈祖祈福的情敌蔡小姐。
作为70岁的老人,她在唱歌时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丰沛的情感,让我脑补出她年轻时受苦于男人的不易和独自承担命运抛来的烂摊子时的样子,是那么具有中国女性特色的坚韧。
而她从蔡小姐那里听到丈夫临终前对自己和家庭的愧欠后,独自哭得像个女孩,嘴里连说“不是这样……”。看到这,我产生诸多疑问:究竟她和丈夫之间,有哪些电影没表现出的纠葛?她又算不算得上是一个问心无愧的强大妈妈呢?
不仅是林秀英,她的三个女儿,还有那个只出现一场戏的被抱养走的女儿,每一个女人都是由片段呈现,而非大量旁白或台词叙述出来的。大女儿、二女儿、三女儿、四女儿,个个鲜活,又保有不少的未知。而所有角色的存在,让我拼凑出永远躲在墨镜里的那个渣男爸爸。这真是神来之笔,一个模糊的、台词无几的男人,最终却是《孤味》最强的底味。
他确实很渣,没什么好洗白的。但他的优点,那些可以称之为人格魅力、处世态度的品质,却也在片中这些女人的零星叙述中变得很立体。
在这个子女比父母更懂交流之道,更懂教育方法的年代,很多人想到家庭中那些类似《孤味》一样破碎的纠葛,都会责难父母那代人,实在不懂的太多。这也往往成为我们与父母不能修复的伤口所在。
但微妙的是,身上流着父母基因的子女,其实很多都在不知不觉重复父母当年犯过的错,即使明理,也难以改正。
《孤味》的结尾,之所以让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流泪,是因为它让大多数人,无论父母还是子女,被一味“解药”完成了心灵救赎。
林秀英做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没几个类似她这样的女人能做得出来,甚至没有多少陷在家庭纠葛中的人做得到。那就是“放下”。
因为她的放下,她那个可恨又可怜的老公,才真正得以“回家”,她的女儿们,也真正感受到了妈妈的伟大。
诚然,有些事,爸妈没你懂。但是当他们放下了过去的重担时,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论他们承受了什么,他们永远可以自己去承受,不用告诉我们。
也不必我们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