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利人利己

蔡铭耿

近日,我市就加快推进全市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召开部署会,拟增设28家方舱临时接种门诊,全部建成后我市每日接种量将超过10万剂次,并提供周末、节假日无休接种服务。

这说明政府接种疫苗工作力度之大,但与此同时,在民众当中,“有没有接种疫苗”“我不接种行不行”等问题经常被提及。

应该说,绝大多数人对接种疫苗持积极态度,但有一部分人对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实际效果心存疑虑,并不希望成为所谓的“小白鼠”。比如,有人认为疫苗不具有100%的防护效力,在病毒变异的情况下还可能失效。有人由于没有看到更多关于疫苗使用效果的信息,对疫苗的安全性、可靠性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听说一些“疑似个案”后,认为与其冒着出现异常反应或者留下“后遗症”的风险,还不如不接种。有人则抱着佛系心态,认为只要周围的人都接种了,就算自己不接种,也不会感染。还有人认为身处低风险地区,感染风险较低,没有接种的必要。

只有在同意、自愿的前提下才能接种疫苗,这是个人权利,无可指摘。但不接种的风险显而易见:一是不接种个人面临健康风险;二是不接种会给家人、朋友等密集接触者带来健康风险;三是每个人都是人群免疫屏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接种也会影响社会防疫工作的开展。

要知道,疫苗接种率至少达到70%,才能形成人群免疫屏障。但从全国的接种数据来看,截至3月25日,国内接种疫苗9134.6万剂,接种率为6.5%,仅仅领先于印度、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远远落后于其他核心经济体,尤其欧美。有数据测算,按照现有的接种速度,美国在今年6月即可达到群体免疫,欧盟在今年10月也可达到群体免疫。而中国要实现群体免疫,还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存在14至19个月的时滞。

当然,这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也有关系,但由此产生的“免疫落差”很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欧美实现群体免疫后进一步放松生产、生活领域的社交隔离措施,并加速人员交流与国际贸易,带动相关国家产业链共振复苏,国内还在为实现群体免疫,消耗着大量社会资源“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正因此,通过大规模快速有效疫苗接种形成群体免疫,应是当务之急,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国之大者”。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疫苗接种工作,比如很多地方把疫苗接种点搬进楼宇、学校、企业园区;武汉武昌区使用移动接种车等设备上门接种;广州承诺半年内全市要完成18岁至59岁人群约1112万人接种;北京大兴为完成两针疫苗接种的人员提供购物优惠,优惠消费总金额超2亿元。

为疫苗接种提供各种便利或出台激励政策,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从打开民众“心结”的角度讲,消除信息不对称,让疫苗接种的专业认知转化为社会共识,让更多的人建立对疫苗的信任认可,是推广疫苗接种的关键所在。比如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委员建议,尽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疫苗接种服务与监测管理的数字化体系,及时对外公布接种进度、不良反应等数据,用数据提振公众信心。我们也看到,最近开始,国家卫健委官网每天更新全国接种疫苗数据,这就相当于每天发布一道“接种动员令”。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不能把接种疫苗纯粹理解为个人行为。仔细想想,疫情严重时期闷在家里是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而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接种疫苗其实也是一种贡献。当然,这也是基于疫苗安全有效可靠的前提下。

2021-03-2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8386.html 1 3 接种疫苗,利人利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