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近期,全市不少小区开始试行“撤桶并点”,以推进垃圾集中分类投放。“撤桶并点”,顾名思义,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将大量的、分散的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在规定的特定时间段内允许居民进行垃圾投放,并配备督导员进行分类投放指导,有利于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和成效。
从实践上看,这件“好事”,也需“多磨”。有人认为这让生活变得不方便了,原本每栋楼、每个单元,甚至每个楼层都有垃圾桶,而且不用定时定点,随时可仍,多方便。但这样的“方便”代价其实很高,一是增加了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二是垃圾投放点过于密集更容易滋生污染源。也有人认为,“撤桶并点”可以,但不希望垃圾分类点放置在自家附近。这是一种典型的“邻避心态”,带来的后果就是把“撤桶并点”卡在了“最后一米”上。涉及切身利益,谁也不想轻易让步,可以理解。但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些许的让步,能换来更大的收益——“撤桶并点”后,污染大幅降低,环境大幅改善,街坊邻里人人受益。
有问题就要去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针对“撤桶并点”后垃圾分类集置点问题,可以优先选择小区内比较空旷的公共场所,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容身之处”,不妨召开业主听证会,充分征求意见,汲取众人之智,共同协商讨论,总能找到解决之道,况且,还可参照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做法,引入移动垃圾房、移动垃圾分类车来替代固定的垃圾分类集置点。对于定时投放问题,也要给予一定“政策弹性”,因为现在不少人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有些人长期上晚班,需要尊重和照顾这部分群体的工作生活习惯。同时,有些独居老人和残障人士,他们行动不便,需要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分类政策。好事“多磨”,不断改进,总归能化解抱怨,臻于至善。
垃圾分类,看起来直面的是物,实际上面对的是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相对好解决,而人的生活观念和过往习惯改起来才是大难题。因此,“撤桶并点”并不是简单的置换,它“撤”的是我们过往垃圾不分类的陈旧陋习,“并”的是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是一个漫长又充满“阵痛”的过程,需要每个人作出习惯上的改变,来一场破旧立新的自我革命。同时,有必要加强“撤桶并点”的宣传推广工作,向居民说清说透个中原因、此中好处,从而引导更多人参与并适应,主动走向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困难,唯有知难而进。这有赖政府职能部门、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问题挖得再细些,把工作做得再实些,尽可能减少“撤桶并点”的阻力。如此,垃圾分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