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
这六个字
在美食上
的解释应该是
能在高级饭店
品评得了八大菜系
也能在路边小摊
啃得下馒头
其实
人生又何尝
不是
如此
王世襄,这个名字在收藏界是“大拿”。其实对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在美食界的名气丝毫不逊于收藏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曾焱在《老头儿王世襄和他的朋友们》一文里曾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王世襄有几位在香港的收藏家朋友,他们一直很馋他的炸酱面。一听说他要在家做炸酱面了,就会把电话打到他家附近的公用电话上,请他无论如何都要帮着多做一份。然后第二天一大早派专人飞到北京,去他家取完酱,再顺手带两棵大白菜,赶中午前飞回香港。这样一折腾,香港的朋友中午就能吃上王世襄做的炸酱面了。
但是,儿子王敦煌却对别人称自己父亲为“美食家”有一点异议。在他看来,美食家是会吃的主儿,但他们却不一定会做。而父亲王世襄不仅会吃,更会做,因此,他更愿意把这本写如何做饭的书起名为《吃主儿》。
王敦煌对“吃主儿”是有定义的。
其一,要会买、会做、会吃,三者缺一不可。
其二,做东西讲究随心所欲,做出来的东西可能不是名馔,但绝对是美味。
其三,不糟践东西,做菜剔除的、遗留的边角料都不能一扔了之,必须物尽其用。就像《红楼梦》里探春理家时感慨,“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从字面上看“吃主儿”与如今流行的“吃货”仿佛是同义词,但对照上述释义,吃货唯占了一个“大”或“多”。吃货与吃主儿的境界真是天差地别。
作者远祖曾任清朝翰林。在中国有“为官三代方知穿衣吃饭”的说法。官宦人家的“居移气,养移体”就是他们的素质教育之一,而养则自然是指饮食之道。
除了“家学渊源”之外,王敦煌小时候家里还有两个吃主儿——玉爷和张奶奶。他们出身八旗,虽家道中落,但都曾经锦衣美食,生活奢华。父亲王世襄再加上他们俩,家中有三个吃主儿围绕,难怪王敦煌从小就不爱去外面饭店吃饭,去哪儿都“不如在家随便吃点什么,不比那几个菜好吃”!
吃主儿的三个“会”,首先得从菜市场开始。出身豪门又曾是贵族的张奶奶负责家里的买菜,她对买菜的标准是“只要她看得上,就应该买”。因此也常常造成预算超支,但是张奶奶有自己的“格局”,“对不上账了,自己掏腰包给补上,自己受损失不要紧,哪儿能办那丢人的事啊”。有了这样一位在前头把关的帮手,王世襄这个大厨后头就少了好多麻烦。
王家有“拜三会”的传统。这是一种特殊的宴客形式,一般是十人以内的定期聚会,轮流做东。做东者要么事先去预订菜馆,要么在自己家中由家厨主勺。在后期,王家的“拜三会”主厨由外聘厨师改成了张奶奶和王世襄主理。
家宴是最高的待客之道,因其准备工作繁复无比。单从高汤来说一下吧。
高汤有多种,用猪排骨和母鸡蒸的汤被称为“二汤”,为张奶奶和王世襄所嫌弃。以前的饭店里常备的高汤是清汤和奶汤。吊清汤得先用鸡、鸭各一只,加猪肘子、猪骨花一天时间熬成原汤,然后晾温,再分别用“红俏”(鸡腿肉茸)和“白俏”(鸡脯肉茸),分次加入要开不开的原汤,等汤中的杂质被裹入“红俏”和“白俏”中后,用漏勺捞出,滤干净、撇去浮油,剩下的就是清高汤。一份清高汤的制作起码要一天以上,制作高汤的深桶高度有的有一人高。川菜名菜“开水白菜”就是用清高汤慢慢烫熟白菜心而制成,因其谦虚地自称“开水”,常常被不明所以的人误解,以为是用白开水煮白菜。
当然清高汤并不是高汤中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是孔府家宴中用的“三套汤”,当然制作就更加复杂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王世襄对吃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所以不少人以为,王世襄是“割不正不食”之流。但还有一则逸闻可以看出王世襄全面的饮食观。
1973年,王世襄从湖北干校回到北京,在当时让他注意“影响”的前提下,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髹饰录解说》的修订上面。为了完成这部著作,王世襄在两年的时间里都是以速冻饺子果腹。有人问他,一个极重口腹之欲的美食家,为何能长期忍受这种速冻食品?他回答了六个字:会讲究,能将就。
我想,这六个字在美食上的解释应该是,能在高级饭店品评得了八大菜系,也能在路边小摊啃得下馒头。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