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近日,关于安全话题的讨论,让刘向2000多年前发出的这一警示,尤显意味深长。
安全年年谈,事故年年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忽视了那些细微处隐蔽的风险。诚如网友所言,每一次安全事故都像一盏“探照灯”,虽然残酷,却能照出真实问题,使一些平日里看不到或者被忽视的真相凸显于眼前。
远的暂且不谈,就拿近阶段来说。人们从成都一小区电梯内电瓶车着火事故,看到了公共安全的隐患;从甘肃“白银越野事故”,看到了国内群众性赛事背后的行业隐患;从湖北十堰市集贸市场燃气爆炸事故,看到了安全生产的隐患……这些既是威胁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现实隐患,也是冲击人们对公共安全信心的心理隐患。
如何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如何从事故中吸取教训,继续稳步前行?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查”,一个是“补”。德国发明家帕布斯·海恩曾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就是著名的“海恩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各个领域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是聚力查找风险苗头和安全隐患,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查的过程,既离不开主政者“守土有责、为民负责”,在一道道关口严阵以待、主动作为、精密防范,也需要善用社会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化危为安。这不仅因为,“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晒出来的安全隐患往往能直指真实问题;更是因为,在公众关注下,隐患的背后凝结着社会关切,影响着安全预期。换句话说,对事故和隐患的正确态度和负责行动,本身就是提升社会安全感的基础工程。
近期,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严密部署,把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消除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党百年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恰恰凸显了“查隐患”的重要性,做好这个“起手式”,我们责无旁贷。
实践证明,安全隐患是可以“查出来”的。但面对“海量”风险,谁也无法保证不会有“漏网之鱼”,这就需要把安全网织密些,把漏洞“补起来”。事实上,在一次次事故拷问面前,人们早有共识,思想、责任、机制、监督等各个环节上存在的些许漏洞,让安全隐患“暴雷”有了可乘之机。因此,避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后果,势必要树牢安全理念,筑牢“思想防线”;加强问责力度,压实“责任防线”;依托先进技术,完善“机制防线”;狠抓整改落实,铺好“监督防线”……这一道道防线组成了缜密的“安全网络”,客观上为确保“万无一失”创造了可能。但还有一道防线亟待补上,那就是“信心防线”。
面对事故,痛定思痛,是选择沉沦痛楚还是奋起改变,信心充当着“关键变量”。1998年,德国城际高速列车发生了死亡101人的惨剧。事故发生后,德国铁路公司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努力改进技术,严格规范,时至今日,高铁仍是德国人出行的首选。从中不难看出,信心是完全可以重拾的。因此,事故发生了,需要对公众疑虑和关切的每一个安全隐患都作出“真诚负责任”的交代:让调查处理过程公开透明,使公众得知真相;对存在的质量、腐败、失责等一系列问题追究到底、毫不手软;查清事故原因,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堵住安全漏洞,增加安全系数,帮助人们找到安全信心的“生长基点”,获得更多安全感。
安全,是一项不断尽善尽美的事业,最高境界是“全安”。无论是重心前移查隐患的“事前诸葛亮”,还是总结反思补漏洞的“事后诸葛亮”,都是为了规避事故、守护公众,需要每一个人认真对待、贡献力量,共同推动这项事业“由缺到圆”、臻至完美,真正打造出一个“安全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