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百合分外香

——追记原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院长吴合

立在下深坑后方医院红色教育基地的吴合雕像。

①学生时代的吴合。

②吴合夫妇合影。

③年迈的吴合在国际学术论坛上作报告。

④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在龙潭背寻访竹林中的后方医院遗址。

口述/袁相月

记录/徐 平

最近,我多次来到位于天台县石梁镇的后方医院遗址,寻访红色足迹,期待更多的人记住为解放战争立下功劳的白衣战士——吴合。

1948年12月,从上海医学院刚毕业的吴合被派到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任院长。她的事迹,被简单地记载在《中共天台地方史》一书中。然而,解放后,再无吴合的音讯。

10年前,我参与整理革命史料,经多方查找,终于在陕西省友谊医院的网上信息里找到吴合。2012年12月,我与吴合及其子女朱建军、朱建平兄妹俩建立了联系。之后,吴合经常来电询问天台革命老区的情况,并陆续寄给我许多文字及图片历史资料。

吴合,人如其名,她就像一朵圣洁的百合花,绽放在弥漫着硝烟的战地上。

从爱国学生到革命志士

吴合是河北滦县(今滦州市)人,原名吴秀贞,曾用名吴经,出生于1924年1月。他的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潘悉文尼亚医科大学,曾任河北医学院教授;母亲是天津女校校长。

1942年10月,吴合考入上海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医学部),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上海医学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组织进步学生读书会,参加和组织学生爱国运动。1948年毕业时,吴合已在学校影响很大。因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列入黑名单搜捕,地下党组织便将她安排前往江苏,到党组织主办的维文医疗职业学院担任教师。

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纵队经常与敌作战,时有官兵伤亡,急需医护人员。1948年12月,党组织将刚安排到维文医疗职业学院的吴合派往后方医院应急。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原设在天台山麓的宁海山洋村,20多岁的女大学生吴合成了新院长。数月后,攻打天台城的战斗打响,浙东临委为方便接收伤病员,决定将后方医院转至天台县北山外湖村一带。

同是上海医学院毕业的朱一民,也被党组织派往后方医院,配合吴合工作,后来两人结为伴侣。在后方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最多时有14人。

不畏艰苦,自力更生

1949年3月2日,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次解放天台城,战斗中我方牺牲10人、负伤37人。

吴合在朱一民的配合下,对伤员逐个进行清创、敷药等处理,足足干了4个小时。刚处理完,山下的交通员送来情报,说有敌情。随后,伤员被迅速转往更加偏僻的山岙。之后,他们几乎天天东村住一宿,西村蹲一夜。由于伤员多,医护人员少,吴合常常从早到晚忙不过来。

考虑到伤员抬来抬去不是个办法,吴合便在东峰联络站站长卓履冰建议下,利用下深坑竹林中村民春天煮笋的两座旧茅棚,建立临时后方医院。下深坑虽地处天(台)宁(海)新(昌)三县交界的边远山区,但附近有许多小山村,且有一条通往山寺的小路,易走漏消息。出于安全考虑,4月初,后方医院被搬迁到人迹罕至的上深坑龙潭背的竹林深处,农民制作笋干留下的几间旧草房,成了掩护伤员的好地方,人称“竹林医院”。医院按照山势进行整修,编为一楼、二楼、三楼,重伤员与轻伤员被分开养伤。吴合因陋就简,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开展救治。

恰值冬春交接,深山的天气特别冷。尤其夜晚,只有几条破棉絮的后方医院越发难熬。吴合将从江苏带来的几件毛线衣分给伤员防冻,自己则和医护人员用破棕衣、稻草来保暖,经常整夜冻得睡不着。吴合还将自制的竹床让给病人睡,自己与战友打地铺。

医院缺少药物、器材,吴合就发动大家就地取材。担架、病床、固定骨折的夹板、镊子等用竹子自制,中草药上山采挖,饭锅被用来蒸煮消毒用品。没有热水瓶,吴合就用泥罐子放火炉膛里保温;没有止痛片,她就给伤员按摩穴位止痛。

重伤员的护理,是一大难题。为让伤员得到最及时的照顾,吴合干脆将地铺铺到重伤员中间。有几次夜里重伤员要大便,正好身边缺人手,她便拿树叶去接。

当时伤员中骨伤的较多,吴合为骨折不能下地的伤员创造了一种竹竿小便器,她用火烙过的铁条将长竹竿中间的隔节打通,将竹竿一端放在伤员身边,另一端通到室外远处,极大地方便了伤员日常生活。

以身作则,忘我工作

虽身为医生,但吴合将自己当作战士来要求,主动参与站岗放哨。在巡逻中,吴合身上多处被树枝、针棘划破或刺伤,却一直没有进行局部处理和吃药,两条腿和腰上的伤口都化了脓。

大家劝吴合服点抗菌药,她说药物太紧张,要优先给伤员。那阶段,后方医院和部队一起经常夜行军,极少在一个住处连住3个晚上。吴合当时穿的是一双连到膝盖的袜子,里面的伤口一直到结痂,吴合都没去处理。药就在她身边的竹箩筐里,但她舍不得吃一片,以至她身上留下了许多疤痕。

吴合性格温和,经常宽慰伤员。一次,她给一名伤员换药,对方一时很痛,顺手拿起床前小便用的竹筒朝吴合头上砸。后来这位伤员公开道歉,主动要求“关禁闭”。吴合连连摇手,主动揽责任,说是自己换药时手劲没有拿捏好,加重了他的伤痛,请他原谅。吴合的反应,让这名伤员既惊喜又感动。伤病好转后,他第一时间重返前线。

医术过硬的吴合,“察颜观色”有一手。一次,她在检查伤员时,发现一人呈现“苦笑貌”,便判断对方感染了破伤风,经检查果然如此。她立即寻求破伤风抗毒素,使伤员脱离了险境。

在后方医院,技术力量缺乏,大多数人没有医药院校学习经历。吴合忙里偷闲,办起了业务培训班,自编简要课程,讲课内容有微生物和消毒概念、人体解剖、战地救护、药物以及伤病治疗原则等。

吴合言传身教,在教学打针时,她从不让学员在伤员身上试针,而是自己作标本,并让学员在自己身上学换药。就这样手把手带教,使后方医院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尽管当时医疗条件极差,但进入后方医院的伤病员没有发生一例感染和死亡,吴合带领医务人员圆满完成了解放天台城的伤病员抢救任务。

大爱济医,风范长存

1949年6月,后方医院奉命出山进城,吴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军区台州军分区医疗队队长,后任宁波军分区医疗队队长、萧山35军104师建工6师医疗队队长。

1954年,吴合随部队转业到陕西省建筑中心医院(后改为陕西省友谊医院),先后任内科主任、免疫变态反应科主任、副院长兼中华医学会西安医学会临床免疫学会副主委、中华陕西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会顾问委员、中华当代医学会副会长。

吴合在西北地区创办了首家免疫变态反应科,专长免疫变态反应疾病的诊治,先后接诊了3万多例患者。1979年2月,吴合光荣离休,但她一直没有离开心爱的岗位。一直到2016年90多岁高龄时,她还坚守在诊治岗位上。

2019年7月26日吴合不幸离世。我以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名义,委托其子朱建军向吴合同志送上一个花圈,以表哀思。朱建军转告其母生前遗嘱:重病时不要插管,安静离去;身后之事一切从简,不要送花圈,不要买寿衣;丧葬费用捐给陕西失学儿童;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空军医科大学。

2020年5月19日,朱建军、朱建平兄妹俩从西安来到天台县,想在当年母亲战斗过的地方立一尊吴合雕像。在参观县人民医院红色基因——吴合展览和院史展览后,他俩来到位于下深坑的后方医院红色教育基地,发现母亲的塑像已落成,深受感动。

岁月如歌,一晃70多年过去了。天台的后方医院遗址,现在已成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吴合在后方医院工作的事迹,成为天台革命传统教育的典范。

注:袁相月是天台县卫生局退休干部、天台县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本稿图片均由袁相月提供。

2021-06-23 ——追记原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院长吴合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5863.html 1 3 战地百合分外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