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手机篇

一场围绕手机的“较量”

自带“儿童模式”的智能手机。

6月初,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睡眠、作业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浙江各地各校切实加强手机规范管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发布针对学生的“手机禁令”从未停止过。今年年初,教育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从有限带入校园、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等多方面,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进行指导。

政策之下,学校全力配合;家长一边呐喊助威,一边将手机塞到孩子手里;至于学生,对在学校时带不带手机的态度更不统一。

本报记者彭 洁文/摄

“猫抓老鼠”

相比起心态矛盾的家长和自制力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对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中,有一方的态度是无比坚定的,那就是学校——在台州,几乎所有中小学校都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入校园。

3月初,路桥三中面向全校发布了“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告家长书,对有关手机问题作出了严格规定——

学生不经允许,无特殊情况不得把手机(含电话手表)及其附属设备(充电器、充电宝、耳机)以及MP3、MP4、IPAD等带入校园。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携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须由家长到校提出书面申请,经班主任同意。手机等电子产品未使用时由班主任统一保管至学生放学离校前。

学生出现违规携带和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一经发现学校将依法依规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予以保管(由学校代为保管至学期结束或毕业后,并请家长亲自来领取),并给予学生通报、警告、记过等处分,记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并取消个人本学期各项评优资格。

在玉环市城关第一初级中学,无手机(智能手机)达标属于“班级规范达标公示栏”的其中一项内容,各班每周会根据达标数量参选校园先进班级。

温岭市大溪中学也严控在校学生携带手机,规定“学生如须携带手机进校则必须向班主任递交申请书及签署承诺书”。该校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一直很严格,早在2010年,大溪中学曾通过手持式金属探测仪管控学生携带手机的问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在11年后,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校方。

被手机问题困扰的还有台州市振华高级中学。作为一所民办普通中学,该校早在10年前便与学生家长签订协议,明文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甚至购置了信号屏蔽器,希望“从技术层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但如今,“加强学生手机管理,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仍是该校反复强调的规定,“校园手机清零行动”的家校联动也一直在进行。

“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弊大于利。”椒江一所中学的校长坦言,学生带手机,很少用于和家长联系,大部分都沉浸在手机的社交和娱乐功能中,从而影响成绩。

“但我知道还是有很多学生偷偷把手机带进学校,等晚上老师的检查结束了,就拿出来玩。”该校长表示,学校最多时一周能没收几十部手机,自己也不止一次发现因为玩手机没有按时睡觉而在早读课趴着睡的学生。

这其实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偷偷将手机带入学校,校方该如何监管?

林倩是路桥一所私立中学的班主任。她坦言,“我们不可能去搜,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对手机的问题都看得很重,我们在管理上确实有难度”。

能否让学生主动上交?《通知》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由学生书面向学校提出申请。学生进校园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校应明确手机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并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比如玉环玉城中学,就专门设置了存放学生手机的储物柜,由专门的老师负责保管,只允许周末放假后拿出来使用,其余时间一律不得使用。但学生对这样的监管行为似乎并不认同接受,“如果要事先提出申请,又要求将手机交给学校老师管理,那我还带手机进校干嘛?”黄岩一所中学的高一学生小李直言。

小李说,现在学校和家长联合监督学生有没有把手机带入校园,家长向老师报备,老师按照名单核对有没有上交。对此,学生们可谓花样百出,“有的交了样板机,有的买来很便宜的二手机交给老师”。

由此,学生和学校就手机展开了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

禁令为何落地难

手机禁令针对的是中小学生,但相较于小学生群体,13岁至18岁的初高中生才是将手机带进校园的主要群体。

16岁的小李很清楚学校不让带手机的规定,也能一口气说出几个经常使用手机对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响,“沉迷游戏、聊天交友,很难在学习中保持专注,影响睡觉质量,影响成绩”。但是,他仍然把手机“藏着”带进学校。

“现在是信息密集型时代,信息需求是每个人都有的,谁能离得开手机?”小李说,“很多手机APP也能方便学习,我自己手机上就有几十个APP是用来帮助学习的”。

刚刚参加完中考的王铮也有同样的看法,“现在是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学到很多知识,有的课程也可以在网上听。学习靠个人自觉,手机只是一个工具。而且每天时时刻刻都想着学习太累了,适当玩会手机放松一下,大人真没必要把手机当成‘洪水猛兽’。”王铮在初二时已经拥有一部手机。

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二的孙海珊至今还记得,自己作为高一新生向高三学长询问有什么必备物品时,手机,赫然在列。

但很快,她发现带手机入校“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好多人说带手机是为了方便学习,但如果不是自制力非常好的话,使用手机的程度真的很难把控。不带手机,我可以在自习室里学一天,带了手机我连上课都听不进去,它千方百计地吸引着我的注意力。”

高一第一学期结束,孙海珊果断地把手机交由父母保管,只在周末使用。“高中生还是需要手机的,但最好周一到周五不要用,浪费学习时间。周末,外出联络、玩一玩手机挺好的”。

可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拥有这样的的自制力。

在这场“较量”中,家长扮演的角色有些尴尬,一方面他们支持学校禁止带手机的规定,但另一方面,他们亲手把手机送给孩子——“我是怕孩子万一有事情,不能马上联系到家长”。采访时,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表示。

而且,这不是个例。在路桥电子数码城,记者询问了6家卖手机的商铺,店家均明确表示,“初中生、高中生,都是家长带着来买手机的”。

从禁止到引导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家长还以另一种方式,将手机“送”给孩子——

请你回想一下,最近一周你下班回家后,每天在家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有多长时间?

使用手机时,你都用手机在做什么?如果有工作、娱乐休闲、学习等多方面使用,请按百分比来说明各个方面占比多少。

当你在使用手机时,你觉得你的情绪、表情、身体姿态等是怎样的?

采访时,台州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师雷湘向家长提出了这三个问题。在她看来,家长正在“以身作则”地把手机“送”给孩子。

“一般来说,如果在家里父母使用手机时间过长,且以刷短视频居多,孩子接触手机后,更有可能长时间地使用手机来娱乐,比如刷短视频、玩手游、看网络小说等。”

由于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雷湘并不支持家长给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配备手机,甚至让其带到学校。但她也认为,不应该完全禁止孩子接触、使用手机。

“智能手机除了接打电话、玩游戏外,还可以是很好的学习工具,比如线上课堂、电子词典、百科全书等。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示范,引导孩子去使用手机的更多学习功能,让孩子逐渐将手机定义为一个学习工具。当然,也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手机游戏,只是需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好,订立一个家庭手机使用规则,例如,每天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使用多长时间,在哪里使用等等。一旦订立了规则,所有家庭成员都要严格遵守执行。”

临海人赵洪川是一个17岁孩子的父亲,也是一位任教多年的中学教师。在他看来,手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对学生也是一样,作为工具,手机并不全是害处,不能一禁了之。

“我认为,学生带进校园的手机,校方只要达到管理目的就可以了。比如班级设立手机柜,上课铃一响,学生就把手机放进手机柜统一管理,下课或放学拿出来带走就可以了。”他说,“只要立好管理手机的规矩,让学生在接受统一管理和不携带进校园这两个选项中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肯定选择接受统一管理”。

事实上,《通知》也对此作出引导——

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2021-06-30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手机篇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6176.html 1 3 一场围绕手机的“较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