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文化大餐

——读王寒新著《江南小吃记》

黄保才/文

我数了数,作家王寒近著《江南小吃记》,65篇散文介绍了七八十种小吃。书名冠“江南”二字,但这些小吃均出自作者家乡台州,这本书叫《台州小吃记》,或许更贴切些。不过我又想,台州已五度荣膺“最具幸福感城市”,家乡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缘于林林总总、风味独特的小吃。这些小吃,有的是台州独有,像临海的蛋清羊尾、天台的糊拉汰;有的是江南共有,像凉菜膏、火烧饼。它们都足以代表“舌尖上的江南”。吃过这本书中提到的小吃,其他江南的食物,都“不在话下”。

《江南小吃记》,名至实归。

生活在家乡的台州人,读这本书,会感同身受,勾起儿时的记忆;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台州人,读这本书,会倍觉亲切,唤起无尽的乡愁;台州外人士,读这本书,会垂涎欲滴,对琳琅满目的美味小吃心向往之,一尝为快。

人类对于吃,永葆着无止境的兴趣,活命要吃,享受要吃。当吃不仅为了充饥,上升到享受层面时,就成为一种文化——食文化。王寒这部新作的意义,即在于用精美的文字、轻松的笔调,赋予食品以文化的意蕴。

人们常说,吃的是一种文化。每一种小吃的背后,都蕴含着深沉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冷暖。王寒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锐意穷搜,追根溯源,将家乡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元素,所深藏的精神因子,一一挖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吃其然,而吃其所以然”。就像她在这本书的自序里说的,“小吃是山川大地、江河溪流,是花草果蔬、鱼肉虾蟹,是人文历史、地理性格,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舌尖上的体现”。

像我这样对食物不拣不挑,但缘于身体不适应,颇多忌口,仅停留在果腹层面的人,读了《江南小吃记》,终于明白曾经吃过的东西,还有那么多的“穷讲究”,这也算大大的“涨姿势”、开眼界了。我总算搞清了,糊拉汰与糊拉沸,原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中华名小吃食饼筒和麦虾,有那么坎坷而又不同凡响的前世今生;还有扁食与饺子的细微区别。

在我看来,所有食物,咽到三寸舌头之下,都是一样的,人们对美食的追寻,无非是满足味蕾上的需求罢了。而王寒把笔触伸到貌似稀松平常的家乡小吃,当作一项文化工程来研究、抒写,这让我对日常吃食有一种“不堪其负”之感,也陡生敬畏之心。尝一碗咸羹,会想到浙江抗倭的戚继光;啃一个火烧饼,会想到华夏始祖轩辕氏黄帝;吃一口川豆芽,会怪讶何以叫芽,芽这么短,肉眼都看不见,吃的还是川豆,无非是发芽的川豆,应该叫“芽川豆”才好,唯绿豆芽才名副其实,吃的是长长的芽,而绿豆已不可见。

王寒“好读书、好码字、好旅游、好音乐、好园艺、好美食”,对生活的热爱,使得她涉猎甚广,知识渊博;长期坚持读书写作习惯,使得她驾驭文字的功力,已臻炉火纯青的境界。身为作家,她保持着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她写身边人和事,独擅胜场,拿捏得当,真实可信。她的书,总是那么易读、悦读。

已写出十几本书的她,近年来把台州文化琢磨得透透的,让家乡人对自己有了不少新的认知。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台州有意思》《浙江有意思》这两本书。看书名就知道,这是写台州乃至浙江人生活方式、文化性格的,一定是作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精心结撰而成。事实上,这两本书体现了其一以贯之诙谐幽默、俏趣活泼的语言风格。

写人如此,尚物亦然。给美食配美文,是王寒写作的拿手好戏。关于家乡美食的书,她已出了两本,另外一本是《无鲜勿落饭》,加上这本《江南小吃记》,她几乎将能接触到的美食,都用独出机杼的“王氏笔触”描叙了一遍。这种描叙,不是直拔笼统、淡乎寡味,而是曲里拐弯、平中见奇。每每行文所及,穿插些物理人情的介绍、历史故事的讲述、经典诗文的引用,以及风物掌故的佐证。一篇千字文,就是一道烹调得有滋有味的家乡小吃。

她的每一篇美食散文,围绕一个或相关几个小吃,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收放自如,以凝练的笔法,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融于一炉,真正体现“形散神不散”的文本特质。读这样的文章,不只是“尝”到美食的美味,更品到美文的魅力,享受到一顿关于小吃的文化大餐,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而后快。

每写一道小吃,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或直接表达“爱吃”或“最爱吃”的价值取向,这是“己所欲,施于人”,“我手写我心”,折射出作者坦诚、率真的性情,“文如其人”,这不失为粉丝读者酷爱她文字的一个理由。

此外,作者写着写着,常常冷不丁冒出一句妥帖之极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譬如写豇豆莳,“豇豆像个情种,性子缠绵悱恻,总喜欢攀附在什么上,所以豇豆吐藤时,要插架引蔓,要整枝打杈”;写姜汁肉糜,“猪肉怎么可以那么甜呢?猪肉加了那么多红糖,有壮汉变‘娘炮’的感觉”。豇豆和猪肉为大多数读者所熟悉,但一般怎么会想到如此形象和深邃的佳喻?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作家就是作家,视角独到,发人之所未发,容易引起与读者的共鸣。

我以前读过当代作家陆文夫的《美食家》,是小说。我并非吃货,书中关于苏州的美食,早忘得一干二净。反映美食的书,像新闻作品那样,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就近性,或许会吸引更多的“吃货”和读者关注,那些有专业探索精神的美食家除外。王寒写家乡美食的两本书,填补了我们对日常食物熟视无睹的空白。一个优秀作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能将一个赖以果腹的馒头,也写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也许,人生中的有些东西,的确是你抗拒不了的。譬如夏天里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譬如一个刚出笼的糖心馒头”。

从这个角度看,王寒写家乡台州美食的作品,是将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结合得最好的精品力作。她无疑已成为当今文坛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作家。

2021-08-07 ——读王寒新著《江南小吃记》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0508.html 1 3 一道文化大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