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人物

贪图虚名的蘧公孙

东江河 /文

蘧公孙,字駪夫,嘉兴人,前南昌太守蘧祐的孙子,父亲蘧景玉在范进手下做过事。

十七岁那年,蘧公孙从杭州讨账返回嘉兴的路上,偶遇避祸逃难、与其祖父有旧的王道台王惠。蘧公孙慷慨资助了王道台二百两银子,得到一个旧枕箱回赠,内有一本明朝文人高启的诗集手抄本《高青邱集诗话》。

听祖父说高启的这本诗集,是孤本,原藏于皇宫大内,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好书。蘧公孙就动起脑筋,刊刻此书,印刷了几百本,在高启名字的后面,添上“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字样,宣称高启原诗集散佚。

“嘉兴蘧来旬駪夫氏补辑”十个字,前面八字都不重要,关键是“补辑”两字,蘧公孙的照本刊印,就变成了搜集整理补充编辑。这样性质就完全变了,照本刻印,花点钱就行,蘧公孙仅仅誊抄了一下,其他啥都没干。而补辑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智力精力,更需要深厚的学养和诗词功底,否则,文中诗词若平仄不合,韵律不通,或者张冠李戴,是要贻笑大方的。

而蘧公孙显然不具备诗词方面的修养。《高青邱集诗话》刊印了几百本,蘧公孙拿它到处送人。该书本是名著,自然见者喜欢,蘧公孙之名传开,被称为少年名士。蘧太守知道其孙的行为后,明里不说,实际是知其冒名的,所以给蘧公孙恶补诗词方面的基本常识。

蘧公孙的这波操作,是其投机取巧的典型表现。“补辑”之说,虽不同于抄袭他人作品,但也是一种抄袭,是编辑者的抄袭。因为诗文原抄本,可能是作者自己整理编辑而成的,也可能是后人搜集整理编辑而成的,倾注了编辑者的心血功力。《高青邱集诗话》手抄本,就是高启亲笔缮写的,蘧公孙拿来主义,在刻印时添上自己的大名,毫不费力窃取了他人之功,轻松获取了少年名士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变相的抄袭啊!

抄袭是文人圈里的恶习,其目的无非名利二字。蘧公孙在科举上倒很淡泊,这是那个时代很少见的,但他却追求另一种文人江湖上的名利。虽然蘧公孙将刊印本送人,没有获取直接经济利益,但收获了名,为其混迹文人圈,提供了便捷通道,拓展了人脉,只要他愿意,某一天将这名加以利用,也是可以收获利的。

抄袭不仅损人,而且害己。表面上看,这种行为损害他人的利益使自己获益,实际上,抄袭对抄袭者本人的危害更大。因为抄袭者走捷径,不劳而获,轻轻松松获得了名利,从而使其放弃了在学问和事业上的追求。抄袭是有瘾的,越抄袭越懒于思考,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不学无术的平庸者,也就失去了在圈子内的竞争力,被淘汰出局是早晚的事。

蘧公孙就是一个抄袭“瘾”者,后来他认识了一位专门从事编辑科举范例文章的马纯上马二先生。一来二往,两人渐渐成为没有隔膜的挚友。一天,在马二先生居住的文海楼,蘧公孙见桌上摆着一卷《历科墨卷持运》文集目录,下面一行刻着“处州马静纯上氏评选”。蘧公孙又动起了心思,笑着对马二先生说:“请教先生,不知尊选上面可好添上小弟一个名字,与先生同选,以附骥尾?”

幸好碰上这位做事纯粹认真的马二先生,着着实实将蘧公孙教育了一番,马二先生正色道:“这事不过是名利二者。小弟一不肯自己坏了名,自认做趋利。假若把你先生写在第二名,那些世俗人就疑惑刻资出自先生,小弟岂不是个利徒了?若把先生写在第一名,小弟这数十年虚名,岂不都是假的了?”马二先生,算得上真朋友,不仅一语道破了蘧公孙的贪图虚名之心,后来还倾囊救了他一回。

好在蘧公孙除了投机取巧、贪图虚名之外,其他的劣行不多,有幸得遇马纯上这样的诤友,这番振聋发聩的话,对蘧公孙今后的人生追求,应该会有所帮助。

2021-08-14 儒林人物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1147.html 1 3 贪图虚名的蘧公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