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与温岭因戏结缘

越剧《晴雯之死》编剧是台州人

剧本人物表

“哔哩哔哩”上越剧《晴雯之死》中的一句唱词。

温岭市松门镇红楼路

王文娟饰晴雯(中),陆锦花饰宝玉(左),陈兰芳饰袭人。 《晴雯之死》剧照(翻拍照)


本报通讯员黄晓慧文/摄

8月6日凌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派艺术”创始人王文娟逝世,享年95岁。

在广大越剧迷“心灵的舞台”上,这位创造了越剧《红楼梦》中林黛玉、《春香传》中春香、《追鱼》中鲤鱼精、《则天皇帝》中武则天、《忠魂曲》中杨开慧、《西园记》中王玉真、《孟丽君》中孟丽君等众多角色的“林妹妹”,是永不会谢幕的。

温岭市松门镇有条“红楼路”,这条路之得名,是因为1985年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成立仅一个多月后,徐玉兰、王文娟便带团到当地献演。剧团走后,松门影剧院所在的这条路便改名为“红楼路”。其实,“林妹妹”早就与温岭结缘,在她的艺术生涯中,《红楼梦》并不是她主演的首部“红楼戏”,最早的应该为《晴雯之死》,这出戏的编剧是温岭人王绍舜。王文娟先创造了晴雯这个角色,两年后才饰演林黛玉。

8月10日,王绍舜的侄儿,温岭市历史研究会会员王枰,给笔者发来一张老照片,正是越剧《晴雯之死》的剧照。笔者当即找出以前受赠的王绍舜遗作《晴雯之死》剧本,并上网在哔哩哔哩找到UP主“千里共婵娟越剧王文娟”上传的“王文娟陆锦花唯一留存《晴雯之死》实况录音全剧+王师《晴雯冤死》唱段”,对照剧本听录音,想象当时的演出场景。

唱段简介中称,《晴雯之死》1955年12月2日首演于上海长江剧场。

笔者对照剧本发现,个别唱词在演出时作了适当的改动,如:“到如今,吞声饮恨十分病,我只有阎王殿上把冤伸!”剧本上则是:“到今天,吞声饮恨十分病,我只望,一朝一夕早归阴。”演出本的这句唱词,增加了一点反抗精神。


王文娟谈《晴雯之死》

关于《晴雯之死》的创作情况,王文娟在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中谈起过。

她这样写道:“1955年11月,我们开始排演《晴雯之死》,我饰演晴雯,陆锦花饰演宝玉,陈兰芳饰袭人,郑忠梅饰王夫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出演‘红楼戏’。”

她对照林黛玉角色的创造,谈了饰演晴雯角色的体会。

“说到晴雯,大家自然会想到黛玉,这也是众多红楼人物里我最喜欢的两个艺术形象。说来也巧,两年多后,我在越剧《红楼梦》中又出演了林黛玉一角。书中描写晴雯‘眉眼好似林姑娘’,脂批有评‘晴有林风’,说的是晴雯有黛玉的风格。这种相似不光是外貌上的更多是指精神上的。她们都有着率真的性格,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不肯向世俗低头妥协,但身份、环境、经历的差异又造成她们不同的性格……因此我在设计唱腔时,多选用一些节奏明快的旋律,如四工腔清板等,还吸收了北方剧种中一些轻快活泼的音乐元素,来表现晴雯的爽利干练,念白上语速加快、语气短促,音调上扬,带点俏皮,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口齿伶俐、敢爱敢恨毫无心计的人。”

“真实感人的表演,来自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而准确细致的内心体验又离不开对剧本总体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晴雯之直与黛玉之曲,晴雯之露与黛玉之藏,晴雯之浅与黛玉之深,晴雯之烈与黛玉之郁,作为有幸同时扮演曹公笔下这两个人物的演员,我必须理解并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惜多才,怜薄命

有关越剧《晴雯之死》编剧,剧作家、古琴家王绍舜的生平情况,1988年出版的《温岭文史资料第4辑》中多篇文章作了简介,有王枰的《王绍舜传》、盛里予的《王绍舜弹奏<胡笳十八拍>录音选段序》、叶光宇的《一曲情深》、章甫秋的《曲终人不见》。近年出版的周素子《情感线索》一书中的《王绍舜·曹湘渠》和戏曲研究专家、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研究员徐宏图所撰的《越剧<晴雯之死>与编剧王绍舜》,也写到了他。

王绍舜是温岭县前街人,1924年生。据《王绍舜传》介绍,其父亲王一模是清末秀才,晚年为培元堂药店坐堂医生。他喜欢音乐戏曲,一度时期,经常晚上邀集音乐同好者,弹唱明清传奇中著名短出为乐,还搜罗购置了一些如琵琶、胡琴、笙、箫、鼓、板等伴奏乐器。受父亲影响,王绍舜读小学时就喜欢乐器,中学时曾先后向族叔王宗莲(号“种莲老人”)和高中英语老师王育和学弹琵琶,其间接触了古琴。在杭州国立艺专读书时,王绍舜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戏剧活动。后受温岭师范聘用,担任过音乐和图画教师,还先后调到台州文化馆、黄岩台州农校工作,担任过农校语文教员。

“1954年寒假期间,王绍舜写了一部《晴雯之死》越剧剧本,寄到华东戏曲研究院(副本寄省文化局),该院认为有修改价值,来信嘱他征得农校领导同意,去上海越剧院修改,争取不久上演。从此他对戏剧写作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晴雯之死》在上海演出后,影响较大,由誉满越剧界的王文娟扮演晴雯。该剧的成功,使得王绍舜有机会进入省文化局工作,后又转至杭州文学艺术研究所、曲艺团,直至在省越剧二团任特约编辑。

“《晴雯之死》上演后,他又写了《宝玉与黛玉》《花魁女》《嫦娥奔月》《娥皇女英》《柳莺记》《夜明珠》和《清风楼》等剧本。在现代戏逐渐占领戏剧舞台的同时,他又创作和改编了《南海长城》《春到草原》《柜台》《红嫂》《迎春花》《苦菜花》等现代戏曲,其中不少曾由浙江一团、杭州曲艺团及各地县剧团演出。他编写的戏曲故事《比目鱼》、地方戏曲《懒惰嫂》、说唱《歌唱农业大协作》,分别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东海出版社出版。”

后来,王绍舜因个人出身问题而失业,“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严重的肺结核摧残了他的身体,贫穷的生活更压得他抬不起头来……王绍舜只得依靠糊纸袋所得的微乎其微的收入和胞妹的救济度日……”,但是“在糊纸袋的纸张告乏和工余闲暇中,他对古琴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给汉代著名长词大曲《胡笳十八拍》作了定拍和词曲配合,并据此编写了歌剧《胡笳十八拍》。同时,他还练弹了十余操古琴大曲(其中三分之一国内已濒失传),以备不时之需。”

1978年,王绍舜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81年,他因体力日渐衰弱,一个人在杭无法生活,于5月间回到阔别近30年的故乡。1982年1月8日清晨,王绍舜离开了人世。

1983年3月10日,王绍舜弹奏的古琴曲《胡笳十八拍》后九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他的遗愿,终于得以实现。


病房中撰成《晴雯之死》

《补裘》一场成王派经典

“‘纵然有九转还丹神仙药,也难奏起死回生夺命功!’这是王绍舜上世纪50年代中期写的越剧《晴雯之死》中晴雯在临终时所说的断肠话,想不到20余年后,竟成了痛悼王绍舜本人的伤辞。”老家在温岭长屿下章村(现为新河镇硐天新村)的剧作家章甫秋,在《曲终人不见》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绍舜自己写的曲词来悼念他。

文中还谈到王绍舜“病房里写剧本”的故事:“约在1952-1953年间,王绍舜调到黄岩的台州农校任教,肺病严重,住医院治疗好久,与精于韵律的黄岩中学老教师方通良同一病房,他就跟方通良学古体诗,并以在病房中完稿的新编越剧《晴雯之死》请教。方通良给他在文字上作了一番润色。”

徐宏图,历任《中国戏曲志浙江卷》编委兼责编,已出版《浙江戏曲史》《南戏遗存考论》等著作近40种,1984年起他因编戏曲志的需要,先后采访过王绍舜的同乡好友章甫秋、金孝电及一些同事,深为这位来自基层的艺术家的才华与凄涼的身世所感动。他在文章中称:分别由王文娟与张茵担纲主演的越剧《晴雯之死》,自从1955年秋冬相继在上海、杭州两地唱红,至今仍活跃于舞台。全剧8场,讲述晴雯因“脸庞长得比人俊”而被贾母怀疑她勾引宝玉,而背着“奸淫”“狐狸精”的罪名被逐出怡红院。临死前将一对银镯褪下手,交与宝玉,此刻的宝玉有如万箭穿心,“纵有千句话,能将何语慰晴雯”,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晴雯惨死。其中《补裘》一场,可谓历演不衰,常以“王派专场”以飨观众。

徐宏图写道:“《晴雯之死》在上海打响后,震动了浙江戏曲界,是年秋,浙江省文化局即将王绍舜与创作《五姑娘》的嘉兴剧作家顾锡东同时调入省剧目组工作,与原有成员刘甦、陈静、贝庚、金松、任贤璋等剧作家共事。从此,王绍舜成为专业剧作家,寓居杭州武林路武林村达26年,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时期,王绍舜受宠若惊,他首先将《晴雯之死》再作加工,交浙江越剧团演出。由名角张茵饰演晴雯,姚桂芳饰演贾宝玉,丁秀花饰王夫人。王瑷、卢炳容、裘云飞分别担任导演、作曲与舞美。演出后,一炮打响,成为张茵的代表作。其中《晴雯补裘》一出,演怡红院被抄检,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病榻上的晴雯强打精神边补边唱‘慢拈针,缓引线,一针针把破绽掩盖,为着你粗心二爷,苦了我有病奴才’一曲,传唱至今,令人不忘。前不久遇见张茵生前的同事、浙江越剧团名角何贤芬,我一提及张茵的《晴雯之死》,即脱口而出唱起了这一曲,并回忆起当年演出的情景。这段唱腔已灌了唱片,收入《中国越剧大考》中,每唱这一曲,即令人仿佛看见晴雯漏夜秉烛补裘时穿针拈线的情景。”

2021-08-21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与温岭因戏结缘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1732.html 1 3 越剧《晴雯之死》编剧是台州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