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章雪瑶)“客户过来买青蟹,会问称准不准,东西分量足不足,以前说不清楚,现在只要扫一扫电子秤上粘贴的二维码,就能查询到电子秤的检定信息。客户放心,我们也舒心。”日前,在三门县青蟹批发交易中心,经营户蒋明添向记者介绍新张贴的“浙品码”。当前正值青蟹销售旺季,有了这个可追溯的“身份证”后,不少因计量称重导致的消费纠纷问题迎刃而解,经营户的生意也更加红火。
包括青蟹在内的“鲜甜”小海鲜是三门的特色产业,该县从事青蟹、小海鲜养殖经营销售产业人员10余万人。8月初以来,三门围绕数字化改革要求,以地方特色产业为导向,推进了“浙品码”逐步落地。
“为规范青蟹、小海鲜交易市场,破解因计量称重导致的消费纠纷难题,我们借力‘浙品码’,对县青蟹批发交易中心内45台电子计价秤进行赋码,并逐步延伸至有青蟹、小海鲜交易的5家农贸市场。”三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计量仪器上张贴“浙品码”,不仅能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加公平的消费环境,还能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作为浙产产品的“身份证”,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就能查看到产品质量的基本信息,并实现从产品生产、销售到消费全链条信息可溯。若买卖双方对产品存在疑问,还可以直接点击消费信息进行信息反馈和投诉。根据反馈的信息,监管部门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和管理。
除做好特色产业“赋码”外,三门还紧盯与民生领域关联密切的电子计价秤、加油机、验光仪等14类强检计量器具领域,全力开展“浙品码”赋码工作,商家经营更规范、群众消费更放心。截至目前,该县已对291家生产经营单位赋码6921台(件),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