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李小龙

▲《李小龙:神话和真实》 台州市图书馆普通文献借阅室 K837.125.78/B853

林 立 文/摄

“世界上只有一个 ”,在空白处填上“李小龙”,就是一个高点击量的标题。

任何人都独一无二,但李小龙似乎超越了“任何人”的范畴。曾经他是横跨不同种族、文化的巨星,被格斗爱好者、影迷推上神坛。在他离世48年后的当下,他的动作电影仍被奉为经典,但他的个人魅力已渐趋暗淡。

“李小龙的实战能力真的强吗”,成为了一个被讨论的话题,就像近些年来对传统武术的各种批判一样,这个话题大多数时候并不理性,只是部分网民的情感宣泄。

从小崇拜李小龙的人,多数都已人到中老年。与喷子对骂精力不济,又很难凭借手头的几部李小龙电影,各类水平有限的传记、纪录片提供的素材,与那些真正练现代格斗的质疑者辩论。

因为这些人人都可查阅的资料,只是在重复一件事,为“李小龙”这个形象添加新的光环。面对实事求是的质疑,支持李小龙的人,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证据。

《李小龙:神话和真实》(以下简称《李小龙》)的出现,就像一幢质量过硬的李小龙博物馆,让龙迷和那些年轻的质疑者们都有了可以静下心来解读、了解李小龙的真正天地。

读完这本687页的大书,我很明确:世界上只有一个李小龙。

1李小龙当然能打,无论是小时候在香港街头,还是日后成为武术家、电影人,他的实战能力毋庸置疑。

但如果你想用现代格斗的标准去考量他的实战级别、数据,那显然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李小龙》作者马修·波利通过大量的采访、资料收集,勾勒出一个具备清晰格斗观的李小龙。

举例而言。

李小龙对拥有完美的肌肉情有独钟,他耗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时间、精力,去锻炼全身肌肉。但他近乎自虐的锻炼,不是为了将肌肉练成展示品,或是随时利用肌肉的增长去挑战格斗赛事中的不同体重级别。他希望自己拥有绝对力量的同时,获得最快的速度。

李小龙真正感兴趣的,是跳脱任何规则限制的格斗,也就是真正的实战。他希望自己的格斗能力,可以在街头、丛林、沙漠、冰天雪地,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施展。没有拳种门派,没有“不许打哪的规则”,没有体重级别的区分,没有回合时间。

利用自身为武器,说打就打,快速结束战斗。

目前最能体现格斗实战能力的赛事,就是MMA混合格斗。相对拳击、泰拳、散打等赛事,混合格斗的限制更少,但仍然有它的禁忌边界。有种说法,李小龙是混合格斗的先驱。可是假设李小龙活着的时候,MMA已经出现,可以断定,他也不会参加。

但他会寻找不同级别的MMA选手,与他们私下进行综合格斗练习。

职业格斗家或格斗练习者的擂台,李小龙没有兴趣参与。这在书中有所体现。

李小龙在旧金山开设武馆时期,和几位全美空手道冠军成为好友。他们在和李小龙切磋时,经常被他震慑到心生怯意,诚心向李小龙学习格斗技巧,但严格说他们不是李小龙的徒弟,他们是与李小龙互相交流学习。

《李小龙》书中记述了他们对李小龙格斗能力的评价,简而言之,就是李小龙的速度匪夷所思的快,他的击打力量大得夸张。而且他总是能提前判断对手的攻击意图,也就是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的字面意义所在——阻止来拳之法。

他们都对作者说,李小龙对受邀参加格斗大赛,毫无兴趣。

李小龙的格斗观念,是表达自我。

面对现代格斗练习者对李小龙实战的质疑,通过本书的诸多描述,可以得出结论,当今任何一位实战格斗家,在街头遇到李小龙,都会迎来一场恶战,输赢难论。体重级别相较李小龙优势极为明显的,当然胜算更大。但很有可能,会被李小龙利用速度留下重大创伤。

李小龙的强大自不待言,《李小龙》一书呈现得更可贵的,是李小龙的脆弱。

如果你喜欢的是电影中的李小龙,那你喜欢的是一个幻象,就像他独创的啸叫一样,那个表情夸张的人,只是一种再创造。当你去看他的纪录片,去阅读他的武术著作、各类传记、书信集、散文、诗歌,你有可能更爱他,也有可能尝到叶公好龙的滋味。

我想,真正的龙迷,一定都会走到这本《李小龙》前,一头扎入其中,停止对“偶像李小龙”的膜拜,以平等视角,对李小龙进行最深入的一次了解。

2对龙迷来说,知道李小龙能打是很浅薄的事。

李小龙为什么热爱格斗,为什么成为动作演员的巅峰人物,在“很能打”之前,他挨过怎样的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

因为《叶问》系列电影的热播,李小龙学过咏春,师从叶问,不再是一个冷知识。但很少有人知道,因为李小龙学拳时叶问年事已高,实际上教他咏春的是师兄黄淳樑。

《李小龙》提供了两段李小龙和黄淳樑的实事,我读得很有触动。

其一。少年时酷爱街头斗殴的李小龙,学习咏春之后,自然斗志更甚。随着他咏春拳进益渐长,某次与蔡李佛拳的切磋比赛,李小龙被同门派遣为出战者,师兄黄淳樑陪同他前往。

现场围观的人很多,李小龙非常紧张,黄淳樑担当裁判,给了李小龙一些安慰。对打分两回合,每回合两分钟,没有规则。

未曾想第一回合,李小龙就因为紧张被打肿了眼眶、打出了鼻血。让我意外的是,向来目中无人的李小龙竟然希望黄淳樑中止比赛,理由是“我眼眶肿了,回家会被父亲骂”。黄淳樑稳定了李小龙的信心,希望他打完比赛。

第二回合,李小龙胜利。

李小龙回家后,果然被父亲痛骂。精彩之处来了。

得知黄淳樑鼓励李小龙打完两回合并获胜后,师父叶问对黄淳樑大为嘉许:“如果有一天小龙在武术方面有所成就,那么起因在于你没有让他在比武的第一回合失败后退出。”

其二。1972年,通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名扬全球后,李小龙到达自我自信的巅峰。在香港的住处,某一天李小龙等来了师兄黄淳樑。

此时,李小龙的格斗能力已今非昔比,他对传统武术的否定态度也惹怒了昔日的咏春同门。尽管他心里仍然敬重师父叶问和咏春拳,但他和黄淳樑的一次电话聊天,仍然刺激到了授业师兄,惹得师兄上门和李小龙比试。

已经37岁的黄淳樑在李小龙家中,和师弟比试5分多钟,黄淳樑的徒弟温鉴良在场观摩。师兄弟互有留手,但不留力。比试结束,李小龙称赞黄淳樑的出拳极快:“如果我退得不够快,我就输给你了。”

黄淳樑则老辣地回复:“你的腿法非常出色,如果你的脚能碰到我就好了。”

在现场,温鉴良面对师父和师叔“你的看法是什么”,答以“你们不相上下”。

40年过后,接受作者马修·波利采访时,温鉴良如实回答:“我觉得李小龙赢了,如果他当时尽全力跟我师父打,我师父肯定倒下了,因为李小龙的腿真的很有力,我想没有人能扛得住他一脚。”

温鉴良告诉作者,师父黄淳樑回家后脱去衣服,身上尽是淤青。

两段往事,明面上看,李小龙都是胜利者。但微妙的是,这两则往事,几乎和书中所有对李小龙真实性格的总结一样,清晰显现出李小龙“弱小”的一面。

少年时期那次替咏春出战,李小龙是先输后赢。这次比武,可以看出他对失败极为恐惧,对于肩负“咏春门人”争胜负感到无力承担。彼时李小龙刚从“斗殴逞能”的少年过渡到“习武练功”门槛内,他的弱小不只是拳法不熟,更在于“未知自我”。

几乎是他第二个师父的黄淳樑,正如师父叶问后来所言,把李小龙拉入了一个“新天地”,从今往后,他一步一重天,终于走到了武学宗师的殿堂前。

盛年时,李小龙与已步入中年的黄淳樑比武,通过温鉴良的评价,我们可以简单得出“截拳道比咏春拳厉害”的结论。但结合书中内容,你可以明确感知到,此时的李小龙和彼时那个少年李小龙,仍然相似。

如果不是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迷茫,他断不会通过与授业师兄比武,来证明自己很强。事实上,李小龙非常明白,打破传统开宗立派是极难之事,单靠一个横空出世的李小龙,截拳道永远只能是他“一个人的游戏”。例如咏春拳这样经过历代同门实战锤炼的拳种,他仍未能真正做到完全胜出。

而过于极端地锻炼、服用禁药、极端强势偏执的性格、缺乏睡眠、高度紧张等等原因,导致了李小龙英年早逝(关于他死亡真实原因的推测,书中有极为科学的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可以说,李小龙在距离真正的“胜利”还有很长距离的地方,就倒下了。

3当我们谈论李小龙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我认为,严肃认真地讨论李小龙,不是在讨论某种格斗门派的优劣,不是实战能力的高下,不是偶像光环的真伪,而是要去了解他代表的一种价值观、哲学观、处世观。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是李小龙总结出来的截拳道理念,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这句话,但是按我对李小龙崇尚的“超人哲学”的理解,我总觉得李小龙说错了。以他的强势自信,不应该宣扬“以有法为无法,以有限为无限”吗?

这样才够气吞山河,才够宗师风范,才有哲学味道吧。

《李小龙》这部书,让我迟到地领悟了李小龙的观点。个体就是因其弱小才显得强大。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才会不断吸取可利用的外在条件,不断完善自我,借无限强大的世界新锐力量之一瓢,化为自己不断修炼的能量,最终打出毫无保留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击必杀。

是输是赢,都不去管它,全力去练,全力去打,落子无悔,坦荡磊落。

诚实地表达自我,这是很难的。李小龙短暂的一生,自从开悟之后,一直在诚实地表达自我。在诚实的基础上,他还要求自己的攻击动作富有情感,而非单一的暴力输出,这乍听非常抽象,但只要稍微练习过格斗,或者有打架经验的人,就能体会到“动作富有情感”的妙处。

驾驭自己的身体,冷静旁观对手以及自己,才能予取予夺,才是一个人的格斗状态,而非凶兽之间的搏杀。

我们这个世界,被付诸以等级差异、歧视观念的无益之争,不单只发生在某个格斗擂台或不同门派之间。

在李小龙看来,这些“固有概念”都应该被超越,超越了这些无意义的限制,“实战能力”才能显示。

读《李小龙》到某个段落,我突生一念:“李小龙其实一直在寻找能击败他的人。”

一直以来,他似乎是不接受失败的一个形象,但我以为,他在天有灵,希望的是每一个截拳道的练习者,在出拳的第一天就“击败李小龙”。

忘掉李小龙,成为你自己,这就是李小龙对所有希冀通过练习他的拳法的,抑或通过阅读思考力求像李小龙一样提升自我人格的后来人,最基本的要求。

感谢本书的翻译者,同时也是资深截拳道教练、李小龙文化研究者史旭光先生专业、精练的翻译。

一本去伪存真的李小龙传记,足以慰藉那位走得太早,有太多想法没告诉我们的英雄。

2021-09-1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3593.html 1 3 击败李小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