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寻访大陈岛老兵

我的家,我的村庄

在大陈岛上,许青梅和战士们除了训练,还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

金菊翠和许青梅

本报记者彭 洁

身姿挺拔,精神矍铄,76岁的许青梅看着还算硬朗。但他自己不这么认为,“身体不好”,他摆着手说,“经常生病,动过好几次手术了”。

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09年,他被诊断出食道癌,动了手术。那之后,许青梅再也不能像在“尖刀连”当兵时那样喊出嘹亮的口号了,他的声音变得沙哑,语调很慢,像是在茫茫沙漠中行走了很久都没有喝水。

许青梅的身体,妻子金菊翠很清楚,“不好,一年里要做好几次手术”。每一次,都是她照顾在病床前。就连许青梅自己都说,看着硬朗,是因为妻子不辞辛劳,把他照顾得很好。

说这些的时候,他看向站在一边的妻子。72岁的金菊翠靠着墙,用手捂住嘴,不让自己的笑容被别人看到,却不知眼角的皱纹都洋溢着喜悦。

采访时,我们提出要给他们拍一张合照做稿子的配图时,金菊翠也这么笑,像带着少女的娇羞,“哎呀,不用拍了吧,我上照片不好看。”她笑着,整理起衣服。

背景是块红布,她一看,又笑了,“像拍结婚照一样……我们两个连一张结婚照都没拍过。”

拍照的过程中发生了趣事。许青梅穿着自己那件洗得发白的绿军装,像白杨树一样笔直地站在红布前,一如50多年前,在大陈岛上站岗放哨的步兵战士。金菊翠个子不高,站在丈夫身边就更加显矮,在镜头里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太理想。村干部便帮忙找来几块砖头,垫在金菊翠脚下,4块砖头垒成两层太高,又再去掉一层,这才拍出了一张甜蜜温馨的合照。

在金菊翠心里,丈夫是个憨厚的人,不争不抢,只会埋头干活。刚退伍回家那会儿,许青梅放下包袱、脱下军装,转身就下地干活去了。“他勤快,也老实。”家里的亲戚就把许青梅介绍给了金菊翠。在双塘村,两人结了婚,养育了3个孩子,如今也有了孙辈,都很优秀。

如果不是去大陈岛当了5年兵,许青梅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双塘村。

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退伍回来后与乡亲们一起建设的美丽村庄,隶属天台县平桥镇,位于平桥镇、始丰街道两镇区之交,距县城10公里。这里地势平坦,聚萃涵青,交通便利,新老62省道贯穿全境,是平桥镇的东大门。

双塘村人,大多姓许。据记载,明嘉靖年间,许氏始祖第十八世孙邦养公由长洋许分居迁来,建村双塘——因村前有上应台宿、夜涵星斗的两口水塘而得名,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村民500余人。2018年,在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的过程中,原双塘村、长洋许村已调整为五新村。

许青梅熟悉双塘村的一切。1971年退伍后,他哪儿也没去,直奔回家乡。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担任着双塘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职务,为建设村庄焕发新的活力出策出力。1979年,双塘村全村通电;1982年,杨家岙斗渠建成,引里石门水灌溉农田;1997年,双塘村内的道路硬化;2007年,上下塘砌筑改造,建护栏……这些村庄的大事记里,几乎都有他的身影。

时光染白了他的鬓角。2008年,63岁的许青梅担任双塘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任职期间,双塘村于2008年建成草鞋岭公墓,2010年修复并绿化东塘大坝……这中间的一年,他生了场大病,身子刚休养好些,又继续为村庄奔波起来。

许青梅的儿子许照永如今是五新村的总支委员、五新村第二支部书记。父亲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一直像旗帜一般,在前进的道路上引导着他。“我要向他学习,把家乡建设好。”许照永说。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双塘这个古老破旧的村庄已经嬗变出了华丽的翅膀:老62省道、新62省道通村路面已全面硬化,路两旁绿化成林;2017年老宗祠重建,休闲场所基本满足村民需要……

2021-09-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4776.html 1 3 我的家,我的村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