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这个国庆长假,台州游“火”了!天台山玻璃悬索会仙桥上打卡拍照、好不热闹;登上神仙居南天顶玻璃观景台尽览仙居美景;大陈岛红色之旅线路游人如织;官河古道“橘源桥”建成亮灯;路桥十里长街重现往昔繁华……这些都是今年台州推出的旅游新景点、新路线。
通过一组数据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有多“火”:据统计,全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总人数930.71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9.3%;景区门票收入1.7亿元,较2019年增长1.15倍。台州旅游业强势复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来之不易。欣喜之余,冷静思考,交出漂亮成绩单后,也给我们抛来了两个现实问题——其一,门票收入仍然是当下台州旅游的盈利支柱,门票经济如何向产业经济转变?其二,如何保持国庆期间呈现出来的复苏势头,为台州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个共识,发展全域旅游。从产业经济角度看,全域旅游是一个全产业融合、全资源融合、全民融合的大融合产业。换言之,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其实就是做一个淡化门票的大景区,打造一个精品旅游目的地,这里不止是“卖风景”,更卖文化、卖服务。那么,割舍部分门票收益,景区靠什么“吃饭”?首先,景区门票支出是游客的显性成本,有研究显示,门票价格每下降1%,游客量就会实现3%—5%的增长,以门票价格的下降换来客流量的增长,为拓展景区消费业务创造了更大空间;其次,作为支柱的门票价格下降了,景区就会致力于发展其他旅游新业态,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随着游客的消费增加,景区的旅游总收入反而会增长。就拿杭州西湖来说,自拆掉围墙,成为国内第一个没门票的5A景区以来,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翻了数倍,还使得杭州餐饮、旅馆、零售、交通等相关行业迎来井喷,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发展。
当然,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景区要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旅游资源不仅存在于有形的游憩项目或实体物质层面,还体现于能产生休闲心理、旅游体验等精神层面的无形活动或要素内容,比如游玩方式、文化氛围等,这就需要大力引导整合区域内有形和无形的新资源,发展旅游新业态,有效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拉动游客的多元化消费。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互动。通俗地讲,就是游客在景区游玩后,既在本地住宿、吃饭,又选择在本地娱乐设施进行消费、购买旅游商品等,这就需要旅游产业链内各游乐项目之间形成产业联系和互动,才能留住游客,而不是“看完就走”。
解决好“门票问题”,其实也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门票降低甚至取消,再加上更多人愿意错峰出游,选择避开“假日游”,那么就能带动“平时游”的复苏势头。除此之外,还需探索多元化旅游模式。
比如,深挖红色资源,做好红色旅游,尤其是抓住今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从内容上精雕细琢,注重教育性与趣味性、创新性结合,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形式,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效益”,持续释放红色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做好乡村旅游,随着“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共同富裕,乡村游大有可为,关键是要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注重文旅融合,做好文化旅游,当下文化成了推动旅游消费的大驱动和主引擎,国庆期间,从博物馆、文化馆到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全市各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创意,通过升级文旅产品,丰富文旅活动,带动旅游稳步复苏。
旅游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游客用脚投票来决定。多一些“用户思维”“游客思维”,以旅游参与和体验为核心,提供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模式,那么,未来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