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 诺 本报通讯员叶丽琴
金秋时节,走进三门,漫山遍野的橘子树绿意盎然,金灿灿的蜜橘在阳光照射下泛起点点金光。
田埂边、山坡旁,橘农们忙着将一筐筐新鲜采摘的橘子过秤、装车。“这几天天气好,客商也多,我们都来不及摘。”橘农们诉说着“甜蜜”的烦恼。
目前,三门县柑橘种植面积8万亩,约占全省6%、台州市17%,总产量8万吨,总产值超2亿元,是该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三门枕山面海、生态优良,日照丰富、雨量充沛,种出的柑橘色泽亮丽、皮薄无核、化渣多汁。由于品牌建设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三门柑橘一度处于“有规模没名声、有品质没品牌”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三门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围绕柑橘产业做文章:与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由良”“红美人”等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柑橘良种进行试种,推动柑橘品种结构优化升级;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鲜甜三门·柑橘节,展示宣传柑橘产业发展成效,推动科研院所与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研究协作、水果经销商和柑橘产业农合联的产销合作;每年举办优质柑橘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橘农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通过实施一系列扎实举措,三门柑橘逐渐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的现代果业发展道路。
这些天,三门县龙强柑桔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柯先龙忙得不可开交,白天在果园采摘橘子,晚上还要“加夜班”打包发货。“合作社种植面积300亩,今年产量预计100多万斤,收入大概有250万元。”柯先龙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其女儿的淘宝店一年销售额也有70多万元。
柯先龙线上线下齐发力的销售模式,是近几年三门依托“互联网+”让柑橘走上销售“快车道”的一个缩影。乘着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东风,三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订单销售、“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样化营销方式,让三门柑橘走出去。此外,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将“山湾桔”成功打入上海、杭州盒马鲜生,年销售20多万斤,还在抖音、淘宝上与网红合作直播卖货。
这些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三门柑橘种植户从之前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提前整株一次性采摘到分批分级采摘,从以筐卖到以箱卖,从线下批量卖到线上线下联动卖的转变。柑橘销售价格逐年递增,一个个小柑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