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是一种态度

元 萌

囤货,一开始是应对物资供不应求现象的温和“抵抗”,近年来在“双十一”期间逐渐演变成了对商家打出“价格牌”“优惠牌”的普遍“服从”。

放眼身边,乐此不疲囤货的大多集中在年轻群体,反而中老年人热衷囤货的很少。老一辈人自有其货比三家、精打细算的过法,囤货在他们的普遍认知里,只是“又买了些没用的东西回家”。

有的人囤货,是出于一种安全感,拥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仿佛就拥有了更多心理上的保障;有的人囤货,是出于一种“薅羊毛”的心理,不囤白不囤,生怕错过了这次优惠就没下次了;而有人囤货,是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将来总有一天会用得到的,这也是千千万万“囤货人”的普遍心态。

囤货备受争议,囤货背后的心理也很复杂。但总的说来,囤,是一种态度,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生活的众多领域,囤能给人一种纯粹的快乐。我的大学室友小叶,就是一位热爱购物、更爱收快递的“囤货人”。那时,赶上“双十一”,她几乎每天都能从学校的菜鸟驿站搬回一箱又一箱的“好东西”。

我们总是调侃她,“再买下去十几平方米的寝室都不够你放的了”。小叶回答是“忍不住不囤货”“囤这么多东西只要花平常一半的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某年的“双十一”,光是纸巾她就囤了好几大箱,为了不占地方,她就把那些包裹垒得高高的,放在自己的床位旁边。

长此以往,小叶在囤货方面已是颇有心得。在她的账本里,甚至还记录着所购买商品的平常价格、大促优惠价格和一年到头的最低价。用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更多的东西,就是像小叶这样的“囤货达人”的乐趣。

后来,小叶的囤货之路,从线上扩展到了线下,附近商超哪家在打折促销,她几乎都是门儿清的。

但囤货的心理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毕业以后,当我再问起当初热爱囤货的小叶“今年‘双十一’囤了什么”时,她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那样的狂热,“今年没囤什么,现在‘双十一’的优惠力度不及当年,越来越没有诚意了,各种满减规则都要费尽心思算上半天,索性就都不买了”。小叶后来补充说,自己今年囤的物件不多,但囤了不少兑换券,只要在限期内到门店兑换相应商品即可。不像囤积的物品那样占据空间,也可以随时使用,她觉得这是未来囤货的新趋势。

当时还有一个室友,和小叶的消费理念几乎是截然相反的。量入为出,东西需要用到时再买,“绝不囤货”就是她的态度。当“双十一”其他室友掐着零点抢购时,她总会开玩笑地说“不买就立省一个亿”。

我还认识一位年轻的准妈妈,她生活的乐趣就是为自己未来的孩子囤货。怀孕以来,她持续不断地囤着一些母婴用品、儿童玩具、绘本、衣服,为的就是孩子出生后能够有备无患。看着家里的东西越囤越多,她似乎能够预先享受到做妈妈的幸福。我虽然没有囤东西的习惯,但此时,也感受到积极囤货是在为生活增添一份温度。

生活需要及时的断舍离,这似乎是与不断地购买、囤积相反的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多数时候,“囤货人”会为原本不需要的东西买单,陷入一种“被囤货”的境地,或是被消费主义裹挟,又或是中了商家优惠的“圈套”,总是忍不住越买越多,越陷越深。尤其是如今各式各样的购物直播、种草分享层出不穷,完全不买不囤,抵制消费主义的浪潮,显然也不太现实。

积极囤货无可厚非,需要警惕的是不理性囤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前,出于从众心理抢购,囤积食盐、口罩等生活用品,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商品价格水涨船高的不良现象依旧为我们敲响着警钟。这种自发式的消极囤货行为,大抵是出于对未来的一种不确定。尤其是疫情当前,物质生活的保障往往被置于关键的位置,人们不仅能在囤货中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还能获得一份额外的安全感。

“双十一”期间,和大多数“尾款人”“预售人”一样,“囤货人”看似是一群人在狂欢,实际上也有自己难以言说的心酸经历。囤得多了,必然容易踩雷。有时候受别人推荐囤了一堆的商品,结果却并不适合自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只能将就着慢慢消耗它。到了今年“双十一”清理房间时才发现,去年囤的东西竟然还没用完呢。

因此,囤货也需要有计划地囤,别让囤积的物品成为生活的负累。当面对可囤可不囤的东西,能够清醒地舍弃,这才是在消费主义时代应当拥有的理性态度。

2021-11-11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8927.html 1 3 囤,是一种态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