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庐
(古典主义者)
文天祥留下过一首《过黄岩》:“魏睢变张禄,越蠡改陶朱。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其诗序曰:“予至淮,即变姓名。及天台境,哲斋张为予觅绿漪诗,予既赋,题云‘清江刘洙书’。此过黄岩,寄二十字。”在《指南录》中,《过黄岩》前一篇为《绿漪堂》:“义方堂上看,窗户翠玲珑。砚里云坛月,席间淇水风。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庭玉森如笋,干霄雨露功。”“予自海舟登台岸,至城门张氏家,盖国初名将永德之后。主人号哲斋,辟堂教子,扁‘绿漪’,为赋八句。”这是文天祥为《绿漪堂》写的诗序。
细读两诗,会产生一个疑惑:文天祥在登岸城门(今三门花桥),赠诗张氏时仍用化名,为何一到黄岩即公开亮明身份?两地行程一日能到,这一天间究竟有何变故?这还要从文天祥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物说起。
《指南录》卷二记述的是羁押北去的过程,开篇为《杜架阁》二首,其一:“仗节辞王室,悠悠万里辕。诸君皆雨别,一士独星言。啼鸟乱人意,落花销客魂。东坡爱巢谷,颇恨晚登门。”巢谷与苏轼、苏辙为同乡好友,苏氏兄弟任职朝廷时,巢谷从未登门攀缘,而待二苏被贬远放,巢谷竟抱病徒步到循州安慰小苏,再往儋州访大苏,途中病亡,令东坡伤心不已。诗句中,文天祥以巢谷来喻杜的深情厚谊。对于出使被扣后的世态人情,其二摹写得更为清楚:“昔趋魏公子,今事霍将军。世态炎凉甚,交情贵贱分。黄沙扬暮霭,黑海起朝氛。独与君携手,行吟看白云。”文天祥在诗序中详述:“天台杜浒,字贵卿,号梅壑,纠合四千人,欲救王室,当国者不知省。正月十三日,见予于西湖上。予嘉其有志,颇奖异之。十九日,客赞予使北,梅壑断断不可,客逐之去。予果为北所留。后二十日,驱予北行,诸客皆散,梅壑怜予孤苦,慨然相从,天下义士也。朝旨特改宣教郎,除礼兵架阁文字。”这位大智大勇的杜架阁,在往后相随相伴的日子里,屡立奇功,数度救文天祥于危急,成为文氏最为信赖的生死之交。
《指南录》卷三详记逃亡苏北的经过,以《脱京口》组诗开篇,作者以十五难各赋一诗,生动描述了这些生死攸关的瞬间,把杜浒等人在关键时刻的言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定计难》中,“杜架阁与予云:‘事集万万幸,不幸谋泄,皆当死,死有怨乎?’予指心自誓云:‘死靡悔!’且办匕首,挟以俱,事不济自杀。杜架阁亦请以死自效,于计遂定。”正是杜浒帮助文天祥下定了冒死脱逃的最后决心。“杜架阁如颠狂人,醉游于市,遇有言本朝而感愤追思者,即捐金与之,密告以欲遁之谋,无不愿自效,以无舟而辍。前后毋虑十数,其不谋泄,真幸耳。”这是《谋人难》中关于杜浒佯装醉汉寻求同道的记述。到了《定变难》中,对付看守老兵,杜浒“日与之饮,颜情甚狎”,待“老兵酒醒”,又“以银三百星系其腰”,使得同行十二人能够顺利出门。到了《出巷难》时,遇刘百户查夜禁,又是杜架阁“拉之饮于妓舍,杜强刘宿,刘俾杜欢”,还成功骗得官灯、戎衣。“天假汉儿灯一矩,旁人只道是官行”,掩护文天祥出巷登船,上演了“十二男儿夜出关”的好戏。
好不容易到了扬州,又是杜浒判断出宋将李庭芝误信溃卒谣言,将不利于文天祥,建议“渡海归江南,或见二王”。前往通州途中,同行中四人“遽生叛心,携金以走”,余杜浒七人忠心护主。文天祥感叹:“折节从今交国士,死生一片岁寒心”。高沙道中遇北骑,杜浒二人“林中被获,出所携黄金赂逻者,得免”。后幸得樵夫相助,文天祥以箩为轿至高邮。至海陵后,文天祥总算得隙小憩,期间作《贵卿》,在诗序中感慨:“贵卿与予同患难,自二月晦至今日,无日不与死为邻,平生交游,举目何在?贵卿真吾异姓兄弟也。”诗曰:“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
诗中的“惠州”指的是文璧。文天祥在惠州后加注:“惠州,予弟璧也。”当时,少他两岁的亲弟文璧正担任惠州知州。文氏兄弟情深意笃,当日江西起兵时,两人并肩作战。文天祥自号文山,文璧则自号文溪,取自流经文山脚下的溪名。相传文天祥作新居上梁文,有句“江上梅花都是好,莫分枝北与枝南。”然而,崖山一役之后,南宋灭亡,文天祥被俘殉节,文璧却于惠州献城降元。有讥者曰:“江南见说好溪山,兄也难时弟也难。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虽说文璧降元出于无奈,也是为保一城生灵,但与文天祥、杜浒相比,高低立下可见,就连满清皇帝乾隆也吟诗嘲讽:“子不知终弟受职,应难地下见其兄。”
据《宋史》载:“杜浒字贵卿,丞相范从子也,少负气游侠。德祐元年,有诏勤王,浒时宰县,纠集民兵得四千人。文天祥开府平江,往附焉。时陈志道等赞天祥出使,浒力争不可,志道逐之去。已而天祥果见留,志道窃藏逃归。天祥北行,诸客无敢从者,浒独慨然请行。特改兵部架阁。从京口,以计赂守夜刘千户者,得官镫,脱天祥,偕走淮甸,繇海道以达永嘉。”官史记载虽远不及文天祥《指南录》的记述精彩生动,但点明了杜浒身世,乃丞相杜范从子。
杜范为理宗朝右相,素有令望。在其家乡黄岩,永宁江穿城而过,江水因海潮涨涌而常年黄浊,相传杜范出生时,此江三日澄清如练,民间歌谣“江水清,圣人出”,故名澄江至今。然而天不假年,老成遽谢,范在相位只八十日而卒,理宗辍朝减膳三日,予谥清献。同乡江湖诗人戴复古《挽立斋杜丞相》“方喜千年遇,如何一旦薨”,道出了当时从喁喁望治到举国同哀的情状。淳祐五年五月归葬,灵车所过,聚祭巷哭,七月葬家乡黄岩县西黄杜岭。巧合的是,杜范年轻时也与杜浒一样,担任过“架阁文字”这个现今听来有点怪异的官职。
文天祥从城门镇绿漪堂出发,一路向西,翻越黄土岭,便是杜氏宗族南迁世居的杜家村。杜氏一族在翠屏山麓建樊川书院,教育子弟不忘长安城南祖居之地,朱熹也曾应邀来此讲学,从者如云,黄岩由此称“东南小邹鲁”。
一到杜家,颠沛流离日久的文天祥宾至如归,顿觉安全,加上此地处于驿道边,讯息已通,得知益王就在福建,而由黄岩经温州便可入闽。欣喜之余,文天祥不由信笔写下“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公开亮出自己的丞相身份,令人寄往城门张家,正式通知张和孙起兵海上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