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12月3日,县(市、区)换届人事调整集体谈话会举行。面对履新“第一课”,如何在全年冲刺阶段跑出担当作为“加速度”,确保各项事业取得“全年红”;如何在今后更长时间,立足新岗位,创出新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唯有拿稳换届“接力棒”,在新岗位中有为,在履新职中履“心”,才能当好人民的“赶考生”,走好时代的“赶考路”。
换届是一场“接力赛”,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跑好属于自己的那一棒。这一“棒”,慢不得、掉不得,否则会拖累自己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这场接力奔跑中,需要领会“有位”与“有为”的内在关系,把握“履新”与“履心”的深刻逻辑。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党的选人制度、用人实践证明,政治立场坚定、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提拔重用的首要和必备条件。在这条认知引导下,许多党员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干事、干出实绩,也确实得到了组织提拔。但现实中有少数人,在“有位”之后却不能一如既往,选择暂时性“躺平”,自找台阶,自我减压,在干事创业上怠惰松懈。这就是没有深刻领会“有为”和“有位”的内在关系,只顾把“有为”当成“有位”的“垫脚石”,在“有位”之后懒作为、难作为、不做为,用了就一脚踢得老远。事实上,应该把“有为”当成“有位”的“敲门砖”,在“有位”之后更加珍惜干事创业的新舞台,好好打磨这块“敲门砖”,让自己在更高的岗位上有更大作为、出更大成绩,这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要义所在。
换届不换责,履新更履“心”。履新,意味着角色的转变,也伴随着压力和挑战。由于岗位层次和职责的变化,有的干部可能习惯于“老手势”,只敢做过去擅长的事务,面对工作新领域产生“本领恐慌”,做事畏畏缩缩,不敢创新突破;有的怕给自己添麻烦,“新官”不理“旧账”,高高挂起、退避三舍,导致“旧账”变“坏账”,最终无法“核销”。履新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时常扪心自问,捋一捋从政为民的初心,从中汲取力量、勇气和信心,翻篇归零再出发。“信不弃功,知不遗时。”怎样把握机遇、融入新局,直接考验“接力选手”的智慧和能力。履新干部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和为民初心,牢记使命,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奔跑”策略,总结经验,谋划创新,既承接好当前的各项工作,也紧盯长远的目标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具体而言,面对新岗位上工作的千头万绪、千难万险,要凝聚心力、找准节奏,扑下身子掌握了解基层实情,倾听群众心声;要自觉走出原先的“舒适区”,不仅在思维上自我革新,也在能力上自我提升,善于用数字化、系统化的理念和手段化解基层难题;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奋起直追勇超越,眼下到了全年收官的冲刺阶段,更要对标对表、查漏补缺,既不因差距较大而偃旗息鼓,也不因走在前列而沾沾自喜,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懈的劲头。
蓄势聚力践初心,赋能前行履新职。随着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转换角色”登上时代舞台,尤须握好“接力棒”,念牢“紧箍咒”,挑起“肩上担”,履“心”有为,开启“上任即赶考、到任即奔跑”的冲刺模式,努力答好履新“第一课”,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开辟新境界,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