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载寒暑,“雕琢”古城春秋

临海撤县设市以来第一部《临海市志(1986-2012)》正式发行

本报记者卢靖愉 本报通讯员叶 静

历时八年,八易其稿,由临海市志编辑部和133家承编单位、300余名撰稿人员、80余名摄影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临海撤县设市以来第一部地方综合性志书《临海市志(1986-2012)》于近日正式发行。

全志共2册40编211章,315万字,为1989年版《临海县志》的续志,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了1986年至2012年,临海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的发展进程,紧扣改革开放时代脉络,展现设市以来临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

“志书的体裁体例、文体文风不同于其他书籍,标点符号、名称运用、时间表述、数字书写都有严格的规范,且语体力求客观,做到述而不论。”《临海市志》编辑部主编金志平介绍,为此,承编单位、撰稿人员还专门参加了方志基础知识和资料征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该项编纂工作于2012年启动,之前参与过县志修撰的前辈已经退休,现任工作人员又无修志经验,如何全面准确地记述27年间临海的发展历程,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没有前辈带路,就向方志同行学,向已出版的志书学,边学边干。”在金志平的案头,堆满了各地的志书,每本都被翻了又翻。

摸着石头过河,修志工作总算有了眉目,但征集资料又遇难题:部分单位或因体制更迭、业态流变,或因部门调整、人员流转,导致资料散落、追溯困难。

“只能不停地跑图书馆,查阅史书,还要请专业人士把关提意见。”金志平回忆,光概述就写了两个版本,现在的版本前后改了20多遍,大事记也经多人之手,改了不下10遍。编辑部成员一字一句反复推敲斟酌,还对每张表格、每个数据逐一核实,连照片都经过精挑细选。

据了解,全志收录300余张照片,是从四五千张照片中筛选出来的,既要保证是未经后期修图的真实照片,还要突显历史性、典型性和资料性,编辑部每月召开例会讨论选定照片,前后历时一年半。

编纂志书不仅要遵循方志规范,还要体现地域特色。临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在志书中突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原本只有一编的文化部分,做成了两编,文化遗产单独成编,将文物史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均记入其中。

历经7年打磨,初稿于2019年1月完成,交由14名省内方志专家初审,同年11月和次年7月,又先后通过复审和终审。每轮评审会后,都会根据评审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最终在2020年末完成定稿,送交浙江古籍出版社,进入出版程序。

“三审”过后,还有“三校”。编辑部成员开始频繁赴杭校对,足足跑了六七趟,最长的一次待了四天四夜,大到封面设计、目录编排,小到照片位置、计量单位,都经过反复探讨确认。

“修志,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以打造精品佳志为目标,严把政治关、体例关和史实关,同时,还要把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金志平展示着手里的《临海市志》,全书排版简洁,彩照清晰,表格齐清,色彩和谐。

接下来,临海市民可在图书馆、农村文化礼堂、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等地免费翻阅。后续还会推出电子版,以更好地发挥志书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

2021-12-30 临海撤县设市以来第一部《临海市志(1986-2012)》正式发行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3387.html 1 3 八载寒暑,“雕琢”古城春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