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

——读朱自清散文名篇

▶《朱自清散文名篇》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I266/Z727

范伟锋 /文

民国文人铁骨铮铮者,不能不提朱自清;现代散文名家里,也不能没有朱自清。

读《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等散文名篇时,“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朱氏清风徐徐袭来,氤氲缱绻。郁达夫曾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并且认为“文学研究会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文章之美,美在遣词造句,融情入景,读来有一种意境美。如《春》,描写小草、果树、风、鸟儿、风筝、雨、牧笛等景物,于普通中见春之美。春天被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既形象又亲切,很自然地让人感到“春天的脚步近了”。又如《绿》,通篇贯穿作者第二次来梅雨潭的惊诧,惊诧于它的绿。这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杨花、像涂了“明油”一般。如此无与伦比的绿,叫人欲罢不能。而朱自清将梅雨潭的“女儿绿”,又大方地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善歌的盲妹”。

读着那些诗一般的句子,不由得就被朱自清丰富的想象力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娴熟所折服。有人总结,朱自清讲究语言,哪怕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不放过。他惜字如金,所写散文大多为短小之作,《匆匆》600多字,《歌声》500字不到,但描述透彻,始终有一条主线。如《背影》首尾均提“背影”,显得有呼有应,中间好几次又提到“背影”——这样晃动在读者面前,肥胖的,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温情而伤感,活在了读者心中。而千余字的《绿》中,“绿”字出现十几处,犹如印痕长久镌刻。

初读朱自清散文,柔软温和,深读之,则感到有巨大的力量在涌动。他的《冬天》,打破常规写法,另辟蹊径地描写了三次度冬场景,即与父亲兄弟吃豆腐、和两个朋友西湖划船,以及与妻儿台州相守的不同片段,让人在徐徐陈述中体会到人间温馨,洋溢着“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可以这么说,朱自清的《冬天》、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构成了现代南北中国冬之美。《给亡妇》《儿女》等文中,他真切地表达了对逝去妻子的追思,对孩子的舐犊之情。还有,《背影》结尾写道:“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冬天》写道:“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读着这样的句子,相信读者早已被那郁结的情感感染了。

上善若水,柔能克刚。朱自清长于润物细无声中表达自己的爱憎。他的爱国之心,世人皆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尤其明显。朱自清敏锐地捕捉到秦淮河的风姿绰约,引发思古幽情,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五四”后的文人学者深受“德先生”和“赛先生”影响,追求内心放飞,在文章中体现了较多的自我色彩。朱自清也不例外。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一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大量描写荷、月,引用了一些诗词典故,但触动人心的还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达“什么都可以想,都可以不想”的向往自由之心。而往深处看,则有一种“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的苦闷挤在胸口。如此深陷矛盾,彰显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即使徘徊也要前进的勇敢。这样意识流的表达,在朱自清其他文章中也多有体现。如《阿河》一文,折射出谦谦得有些古板的朱自清亦有浪漫一面。《哀韦杰三君》则让读者跟着朱自清一起哀叹韦君那份彷徨的魂。

有人统计过,萧红逝于1942年,31岁;郁达夫逝于1945年,50岁不到;朱自清逝于黎明即将来临的1948年,同样不到50岁……所幸在哀叹生命短暂的同时,大师文章依然流芳,让人觉得他们何曾离去?

2022-01-01 ——读朱自清散文名篇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3562.html 1 3 清风徐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