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寻访大陈岛老兵

季学瑞:尖刀战士要敢为人先

第二十六期·人物名片

季学瑞,1947年7月出生于天台县方山村,现居住在天台县福溪街道。1965年12月应征入伍,1970年2月退伍,先后于浙江省台州军分区独立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81团2营3连3排服兵役,期间主要在尖刀班担任机动兵。

本报记者元 萌/文 杨 辉/摄

回忆起大陈往事,浮现在老兵季学瑞脑海中的第一个数字就是“540”。1965年底,和他同批参军入伍的天台籍青年共有540名,他们同属守备16师81团。

季学瑞当时所在的连队叫尖刀连,属于前沿机动连,下设尖刀排、尖刀班。据说尖刀班选的都是体格强健、心理素质好、作战能力过硬的士兵。

从尖刀班出来的季学瑞,今年已经75岁了。岁月磨去了当年尖刀战士的锋芒与锐气,但当他谈起在部队的经历时,眼里依旧有星火闪烁。“我是机动兵,哪里需要就派我到哪里,机动力量也是部队尖兵。”

16年前的一场意外火灾,将季学瑞当兵期间留下的军装、老照片等尽数烧毁,唯一抢救回来的只有一本退伍证。一场大火无情地带走那些年的珍贵纪念,成了他心头永远的遗憾。

好在部队里的那些人、那些事,在季学瑞的印象中鲜活如初。大陈岛的日与夜,那些亲爱的战友与挂念的人,都存留在记忆中,不曾褪色。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刚进部队时老排长的教诲言犹在耳,也成了季学瑞这辈子恪守的信条。老排长告诉当时还是新兵的季学瑞,身为一名尖刀战士,就要敢为人先。

“回炉重造”

季学瑞记忆中的童年,是一段吃不起饭、上不起学的贫苦岁月。

“我父亲在我8岁时就过世了,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当时家里穷,石头垒起来的房子晚上睡觉都要漏风,没有菜,没有米,我和弟弟就到野地里割些番薯藤充饥。”季学瑞说自己就是在泥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娃,就像野地里的蒲草,风吹飘摇,却很有韧劲。

“父亲去世得早,当时邻居的小孩看我们年纪小还要欺负我们。”季学瑞回忆道,“自家门口放着的大水缸,他们非要说占了他们的地方。我们不肯挪开,他们就拿石头直接把水缸砸碎了。”

说起往事,季学瑞的神色平静。“所以我立志去当兵。当兵一是义务,二是为了能被邻里看得起,不再受别人的欺负。”

当兵,也成了年轻气盛的季学瑞对生活的第一次反抗。他始终相信,进入部队能够改变自己的境遇。

1965年秋,村里传来了征兵的消息。季学瑞和同村的5个年轻人一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同年年底,顺利通过验兵的他随大部队出发前往天台县城,再坐汽车前往临海白水洋,又换船抵达海门。

季学瑞清楚地记得,从海门坐船上大陈岛的那天,刚好是1966年1月1日。阳历新年,辞旧迎新,对于即将迎来崭新生活的这一批士兵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坐在海门往返大陈岛的船只上,季学瑞完全不知道自己将被分配到何处,在军队里会承担什么角色。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山村,也是头一次加入集体生活,激动的心情大于对未知的恐惧。

刚开始,大家都要被分配到独立营参加训练,从一名新兵做起。部队会教新兵们怎么用枪,怎么瞄准,还有伏地起身、负重前进、匍匐行军等基本动作。

一天8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下来,季学瑞感觉自己的身体像是“回炉重造”了一番,但他也知道只有在部队“百炼才能成钢”。到了晚上,三四十名新兵挤在一个临时腾出来的棚屋里,因为年龄相仿,大家一见如故,也聊得来。

在独立营里集训了近三个月,季学瑞才真正适应岛上的生活。与在家务农时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日夜无休、枕戈待旦才是军营中的节律。

尖刀连的“小老虎”

1966年3月底,季学瑞被分配到浙江省军区81团2营3连,他所在的连队属于机动连,又称尖刀连。

“不像那些固守连队,我们连一遇到情况就要紧急出动、随时支援,速度要快得像尖刀出鞘,所以叫尖刀连。”季学瑞解释说。

想进尖刀连,没有那么容易。除了日常作训以外,尖刀连的士兵随时都有可能被派遣去处理紧急情况,这对像季学瑞这样初来乍到的新兵是很大的考验。

季学瑞笑称,当时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考虑到自己力气比别人大,体格也比别人强壮,就产生了要进尖刀连的意愿。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名要好的战友,没过几天就在军营里传了开来。

没过多久,季学瑞如愿入选尖刀连的名单中。他很兴奋,甚至有点不敢相信,怀疑是首长听到了自己想加入尖刀连的话语。

后来进了连队,听老排长钱进镯说起这件事,季学瑞才知道,新兵分配连队是根据平时训练的表现、身体素质的高低来划分的,一点也含糊不得。“但老排长当时确实听说了我想进尖刀连的事情,还在私底下跟我说年轻人就是要敢拼敢闯。”

“老排长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老虎’,当时大家都觉得很形象,就这么称呼我。”季学瑞微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长着两颗虎牙,不笑的时候有点凶,像只老虎吧。”

但“小老虎”这个称呼,更多缘于战友们对季学瑞平时表现的肯定:一是他的力气大,平时训练扛着重达五六十斤的重机枪都不在话下;二是他的体格强健,即使在数九寒天里站岗也不打颤;三是他的动作快,反应也比其他新兵更灵敏。再就是他的性格也有点“虎”,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待人接物爽朗大方。

季学瑞记得刚进尖刀连时,组织分配给他一名“一帮一”的对象名叫张德根。“张德根的性格刚好和我是互补的,他不太讲话但做事相当认真。他比我早一年入伍,在平时训练时我们相互配合,他也教会了我很多。后来听说他提干当排长了。”季学瑞说。

加入尖刀连后,季学瑞就像一滴水汇入原本归属的大海。在岛上开展军事训练、修筑防御工事,他也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训练施工两不误

季学瑞在军队里接触最多的是枪,训练时间最长的也是枪。手枪、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部队里所拥有的枪支类型,他几乎都练了个遍。

“冲锋枪练的时间最久,有两年多,重机枪练了一年左右,轻机枪练了七八个月,步枪练了三个月左右。”季学瑞说,练习时长与各种类型枪支的操作难度息息相关,比如步枪和轻机枪的枪管较短,比较容易瞄准,枪管一长,再加上枪身重,射击难度就直线上升。难关需要逐个击破,精通一种武器的使用技法后,他再去练习下一种。

季学瑞向我们介绍,当时部队的条件有限,最常用的练习方式就是用枪打手电筒内部的电珠,“电珠小,极难瞄准,平时训练就在距离我们100米、150米、200米处分别设点,轮流练习射击”。

对于季学瑞来说,难度最大的是冲锋枪。主要是因为冲锋枪射速快、火力强,难以在击发间隔进行有效控制,后坐力可控性也相对较低,尤其是连发射击时更难操纵。所以他练习冲锋枪耗的时间最久,一直到退伍前都还在不断练习。

在部队里,训练施工要两手抓,都耽误不得。有时白天训练了,晚上还要施工。季学瑞印象最深的施工经历就是造防空洞,需要全体士兵24小时不停歇,三班倒轮流参加。

先是要拿着风钻打洞,季学瑞力气大,一只手能拿一个风钻。然后要用木制的细棍子,把雷管塞进炸药里。“一般打洞要打8个小时,打洞过程中需要提前2个小时进行爆破。洞打得越深,需要爆破时间也就越长。”季学瑞说,“基本两到三分钟内就会爆炸,爆破深度在一米到一米五之间”。

爆破是一项相当危险的工作。他还记得老排长当时的嘱咐,从塞炸药进去开始计算,没到10分钟绝对不准进洞,最怕的就是出现哑炮不响的情况,容易造成事故。

点燃导火索的工作,一般由老排长亲自完成。刚炸开的洞很窄,大概只有20厘米至30厘米,仅允许一人通过。之后,就是清理搬运碎石,再继续爆破、打洞,一寸一寸地拓宽空间。

季学瑞永远都忘不了,爆破的时候响声如雷,空气中粉尘弥漫,一瞬间眼前像起了浓雾,什么都看不清。

机动生涯

季学瑞回忆,当时连队的训练基地设在上大陈岛的大岙里。大岙里西临团部驻地,东临炮连105部队,南北形成天然通道,便于随时进行机动支援。

1967年,季学瑞所在的机动连出动帮助83团施工。据他说,83团的施工条件更差,四面都环海,战友们在那儿都时刻提防会有特务暗中乘船过来偷袭。

后来,他被派到临海两水村的农场,帮助当地百姓种粮食,一干就是一年多。当时正值“文革”前期,临海大石地区发生两派械斗,场面一度混乱。在临海农场的士兵们听到这一紧急情况,立刻赶往现场制止。

“我还记得当时有名孕妇在场,双方打起架来,场面不可控制。她受了惊吓,又跑不动。我们发现了她,马上拿军大衣来给她穿上,带她迅速撤离了现场,后来安置到我们军医院住了几天。”季学瑞说。还有一次,他们被派到玉环人武部运输武器到驻地。季学瑞一行人精心策划,有胆有谋,顺利完成了任务。

机动生涯当中,他并未遇到过更多的流血事件与大风大浪,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幸运。

2022-01-1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4705.html 1 3 季学瑞:尖刀战士要敢为人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