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文
“少即是多”,这四个字的内涵,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正是导演张艺谋在电影《狙击手》拍摄花絮里强调的,“一叶知秋,恰是中国美学”。
《狙击手》最大的优点,是角色们有一股和冰天雪地融为一体的“冷”。这种冷,是克制,是以小见大,是一发入魂。
5班,由班长神枪手刘文武带领的8人小组,在冰天雪地里,和美军狙击手约翰为首的6人狙击小队对峙。这就是全片所有战争戏的内容,没有大炮,没有飞机,没有冲锋陷阵。
但这样的动作戏,观众看得更入神,每一发子弹都会让人心惊胆战。
影片的片长为96分钟,在动辄两个小时起的大片环境里,这也是一个克制的长度。
“少即是多”的好处是,细节得到了放大。
比如5班以班长为首,有7个四川人,只有在片中接力刘文武成为另一个神枪手的大永是东北口音。
四川方言这个细节,让观众得以高度贴近角色,感受到这些士兵的鲜活性格。听着这些兵在极寒的东北以北朝鲜境内讲四川话,“奉献自我”这四个字就格外强烈地冲击着我。得有多强大的意志力,才能让四川娃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精准射击敌人!
再比如,因为画面干净,剧情简练,观众会注意到志愿军战士那几杆没有瞄准镜的步枪是多么粗糙而强悍,他们的手、胡须、眉毛、睫毛有多“冷”,他们有多年轻。
久经战争片洗礼,让观众能够分辨每个士兵的不同,是一件难事。《狙击手》却做到了让你记住每个士兵的大概气质,尤其是三个角色——刘文武、大永、亮亮。
饰演刘文武的章宇,一直以来都以演技被人称道。刘文武是汇集了几位志愿军神枪手原型人物的虚构角色,让章宇来演刘文武,真是极佳选择。
他外形普通,身高普通,就像片中美军狙击手所说,“他们(中国士兵)长得都差不多”。而正是这样普通外形的刘文武,爆发出极强烈的个人能量时,才特别让观众为之倾倒。普普通通的刘文武拿着没有瞄准镜的步枪射出子弹时,对面面貌俊朗、心狠手辣的美国狙击手,就彻底成了陪衬。
大永,是剧情安排的主角,他爱哭,枪法准,最后一人干掉所有狙击手负伤归队,他鲜活是鲜活,却有一个大毛病,下文再说。
亮亮,是让我感触最多的一个士兵。作为吸引刘文武暴露行踪的诱饵,全片亮亮都躺在雪地上,最后还极为惨烈地自我了结。
他真正意义上达到了“一叶知秋”的效果。通过他,我能感受到志愿军所有烈士在朝鲜付出了什么,他们牺牲的意义,远远不是鲜活的生命可以含括的。
亮亮和前来关心他的朝鲜小孩柱元,构成了《狙击手》最成功的情绪输入点。亮亮要求孩子躺在他臂弯里的戏,既埋藏了美军的秘密,也让我觉察到这个勇敢的青年士兵心里的秘密:他毕竟才19岁,对于如此痛苦地死去,他感到害怕。
上述所有优点,原本可以一以贯之,达到预告片所说的“最冷的枪,最热的血”那样的效果。极为可惜的是,在煽情方面,影片却与“少即是多”背道而驰,冲到了“拖泥带水”的相反境地。
每一位5班成员的牺牲,都像是在给影片按下“暂停键”。观众明知那是极为伤心的事,却很难共情。因为爱哭的大永,像马景涛一样的哭法,实在让人不适。
士兵胖墩的死,非常惨烈,他临死前大喊给自己的孩子取名“铁板”,原是极有文学意味的段落,却在过于刻意的剪辑节奏下,成为了一个让人生理不适的血腥镜头。
反之,美军狙击小队依次阵亡时的内容,就极为真实。他们的恐惧、懊丧、愤怒,来得快去得快。残酷的战场从来就不会给士兵煽情的余地,事实上,无需过度煽情,观众也能明白为国捐躯的这些士兵为何伟大。
特别需要痛批的是,片中出现了三四次步枪子弹的出膛特技镜头。这样的特技,不仅破坏了电影节奏,还拉低了我军狙击手水准,让人感觉他们能击中敌人是导演、剪辑师、特效师的功劳,而非他们勤学苦练的真本领。
如果你看过志愿军神枪手之一张桃芳的资料,你会对我军狙击手的独特气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们像动物一样敏锐,却有着人类最高级的冷静判断。他们没有好装备,但是有真本领。他们不轻易流泪,但他们含着热泪深爱他们的战友和祖国。
这种气质,在《狙击手》里得到了部分体现,却没能完全呈现,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