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枫树

——读俞国江《故乡的原风景》

摄影 杨 杰

徐丽娇 /文

小时候最想逃离的居所,是成年后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对移民的后代来说,故乡的一切只能刻在记忆里。俞国江就是从临海牛头山搬迁到外洋的移民户,他把心中那份深沉的乡情融进了一行行文字里,汇成散文集《故乡的原风景》。

和俞国江的认识,源于我们同是牛头山人。十多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在茶室里,我见到这位同乡老哥,他喊我乡妹。故乡人总让他犹感亲切,“牛头山”三个字,就能让他心生暖意,这也许正是他写作的原因。

《故乡的原风景》是椒江范正来先生主编的《台州湾文丛》系列中的一本,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回忆展现了作者生活过的那一片土地从前的风土人情和山水往事,共分为五辑:我的故乡牛头山、行走的风景、文化遗产在台州、人物春秋、随笔小札。

1985年秋,因牛头山水库建设需要,在红枫染霜的时节,八岭村父老乡亲告别世居的家园,搬迁他乡。二十出头的俞国江跟随父母踏上离乡之路。到了一个陌生地,历经各种艰难,俞国江就会想起在故乡生活的安逸。从青年迈进中年,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更让他觉得乡情的珍贵。离乡越久思乡越切,切切故乡情在心中酝酿成一杯浓烈的佳酿,让他在《故乡的原风景》里独斟独醉。

安静的文字中跳动着一颗滚烫的思乡之心,平淡的文句中隐藏着浓烈的怀乡之情。我也是个爱乡之人,对此书爱不释手,先粗略看了一遍,再细细重看,从中知晓很多关于牛头山的人文知识。

作者喜欢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渗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写《逆溪三十六渡》,他摘引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中的描述:三十六渡在县东二十里,西自潮济,东至小芝,凡三十六节,故名。每个渡头有个拐点也成渡节,人们习惯称为渡头,加上数字就成为村名。很多人只知道牛头山库区有三渡、四渡村,只知其名,不知来历,读过他这篇文章就明白了。再如《丹枫下,那一片清纯的土地》,写到下宅村,“据《临海车溪叶氏宗谱》记载,南宋末年,叶姓一个分支因躲避元军的入侵而移居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还有《藏于深闺中的猫山洋峡谷》,其中有段关于峡谷中一座古庙的介绍,“据《台郡俞氏家谱》中记载古庙名为法云寺,晋开运四年建,以后宋元明曾几度重修”。俞国江喜欢看史地类书籍,对所写内容涉及历史的细节,他总要仔细查阅了解清楚。久而久之,故乡这一带的人文故事,他都了如指掌。

俞国江的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书中《我爱故乡的红枫叶》一文,并不是一篇写景之作,而是写亲情的。那是拆迁前一夜,村长最后一次在八岭村广播:“父老乡亲们,晚上是我们村最后一次村民大会,我作为这个村的村长和你们作最后的话别。说真的,我真的舍不得离开大家,也离不开养育我们的这山、这水……”俞国江笔下的村长,临别之言朴素,却句句都是肺腑之言。读到此处,我想起当年的自己,坐上货车的那一刻泪如雨下。俞国江父亲是下宅叶家人,入赘八岭村俞家,全家搬离的那一天,他祖母带着伯父、叔父以及堂兄弟们等候在五里远的红枫树下,拦住他们的车说:“孩子们,嬢嬢老了走不动了,你们住外洋,以后要回来望望嬢嬢……移到外洋陌生地,否要跟别人动气,兄弟姊妹要团结……”几句简单的交代,这人间亲情便从俞国江的笔底漾漾而出。

老村长的嘱托、红枫树下老祖母的叮咛……我想,俞国江创作《故乡的原风景》,不仅仅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是为了库区的文化传承,但愿“移二代”们能从这些文字中感受血脉亲情的珍贵,不忘祖辈的优良品质。

2022-02-12 ——读俞国江《故乡的原风景》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37059.html 1 3 难忘红枫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