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金鳌忆宋年

从金鳌山顶望椒江城区。

椒江城区的枫山山顶上有一座清修寺,是当年宋高宗到访过的地方。

本报记者卢珍珍/文 杨 辉/摄

驻跸章安

靖康二年(1127),当金兵的铁蹄声漫过中原,宋徽宗、钦宗二帝及主要皇族成员被虏。这一年,北宋成为了过去。同年,宋朝的第十位皇帝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

从个人气质来说,宋高宗可能是一位艺术家,而非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南宋的开局,就是宋高宗的一部逃亡史。

建炎三年(1129),金兵一路南扑,无奈,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退到长江,南奔至杭州,将杭州作为“行所在”。金兵紧逼,宋高宗又逃到明州(今宁波),最后实在无路可退,才乘船入海,开始在台州、温州沿海漂泊。

建炎四年(1130)正月初三,冬日的海风,把宋高宗的船队,吹进台州湾,最后停泊在椒江北岸金鳌山脚下。

就是这座小土丘,见证了南宋开国皇帝进退两难的境遇。

当年,潮水退去的金鳌山前会裸露出一浅滩,称牡蛎滩。那一天,宋高宗和丞相吕颐浩、参政范觉民等十六人,踏上牡蛎滩,爬上金鳌山,也一同走进了章安的历史。

回顾一路南下的经历,置身于金鳌山的宋高宗思绪万千。他在当地留下了一首诗,题为《阻潮金鳌》。诗是这样写的:

碧天深处浪滔滔,万里无云见玉毫。

不是长亭多一宿,海神留我看金鳌。

得知高宗已到章安,台州知府晁公为和高宗原派到台州的户部员外郎李承造,急忙赶来。另一边,发运使宋辉、温州知州卢知原解运粮食、金帛等来到了章安。

与此同时,前方战事传来了好消息,余姚守将陈彦击退了金兵。

多方的安慰,让宋高宗的思绪稍微安定了下来。他决定在章安停留几天。

驻跸在金鳌山期间,宋高宗曾南望海门,隔江见到白枫山林木葱郁,便渡江前去游玩。

白枫山,就是椒江城区的枫山,山顶上有一座清修寺,是当年宋高宗到访过的地方。

据寺门前的碑文记载,清修寺旧名为塔庵,修建于宋宝元元年(1038)。如今我们见到的清修寺,是在清代重建,并于近年重修的。

走进清修寺,眼前一幅用白玉雕刻的画面,讲述宋高宗游玩清修寺的场景。

当年,宋高宗游历至此,看到白枫山胜景,回头向身边的臣子拿笔,写下了一副楹联,“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这副对联,如今被重新写在寺院大雄宝殿的柱子上。

清修寺是三进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如果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大雄宝殿和三圣殿的几根石柱被做成了梭形,柱础底部浅雕着覆莲纹,它们都是宋代建寺时留下的原物。

不过,清修寺的风景再怎么留人,终抵不住前方战事的吃紧。

正月十五元宵夜,宋高宗在章安过节。这一晚,金兵攻破了明州(今宁波)。宋高宗觉得章安不可久居,便于正月十八离开前往温州。

“驻跸金鳌山”,成为宋高宗逃亡史上的一个小小注脚。

如今,所有的人与事,都已消逝在时间里。再次登上金鳌山,唯独碑文上的文字,在表达一种存在,上面写着: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

作诗填词

有了宋高宗驻跸的经历,金鳌山仿佛成了一个见证者。它见证了南宋的开始,也见证了它的结束。众多有志之士和文人墨客,前来金鳌山怀古,作诗填词,表达胸中愤懑之情。

当年,宋高宗不知道的是,紧跟在他身后的,除了金兵,还有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齐州章邱(今山东济南)人。

既能作诗填词又会欣赏书画的李清照,出嫁之后,便和丈夫赵明诚共同研究学问。除此之外,他们还收藏了大量金石玉器,是当时的收藏家。

他们共同创作了《金石录》三十卷,里面记录了从上古三代到汉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还有名人轶事等石刻文字。

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一年,她的丈夫赵明诚任湖州知州,因病去世。

个人的不幸,再加上宋室南渡的命运,李清照决定投靠族弟李迒。而当时的李迒,“任敕局删定官”(负责编辑皇上诏令的官员),正跟在皇帝身边一路南逃,这才有了李清照的章安之行。

整条追随路线,曾被李清照记录在名篇《金石录后序》中。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

慢半拍的追寻之路,导致李清照在章安并未见到宋高宗。

椒江区政协文史专员王康艺认为,李清照的两首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清平乐·年年雪里》,当时就是在章安写的。

2011年,王康艺写了一篇《李清照〈渔家傲〉词中的“三山”辨》。他从徐培钧著的《李清照集笺注》以及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中,考证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从黄岩乘船,往章安走时,在船上写的。

除了李清照,“宋末三杰”中的文天祥,也曾到访过章安。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大举南下。右丞相文天祥受命入元营谈判,元丞相伯颜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文天祥慷慨陈词,触犯了伯颜,被扣在元营。

趁着敌军防备松懈,文天祥在途中脱险,并辗转来到通州(今南通),改乘船只,在浙东沿海一路南下,并写下《入浙东》《出黄岩》等诗。金鳌山,是他南下停泊的一个站点,并在当地留下拜谒高宗御座的故事。

任凭椒江的浪潮退去又上涨,高宗的到访,并未给金鳌山增加过多少光环,相反,附着了一种悲怆的底色。

那些有名或是无名的诗人,登上金鳌山写下的诗篇,大部分带着一种批判。这些题诗,都在批评宋高宗南渡后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故土。对北伐大将岳飞的遇难,也大多归咎于高宗。王康艺认为,这是文人气骨,“这也是椒江人的一种硬气”。

元代,诗人卢纶把历代文人咏金鳌山的诗汇编成了《金鳌集》,清代的冯赓雪续成,才使得大部分咏怀金鳌山的诗作得以保存。

重读这些诗作,也成为我们重读历史的另一种途径。

乡间书院

金鳌山的过往,除了宋高宗,值得一提的,还有台州最早的在郡县治所以外兴办的乡间书院——观澜书院。

南宋,台州的文教事业十分发达,观澜书院也是其中一个缩影。

据《台州市椒江区志》记载,淳熙年间(1174-1189),理学家、教育家石dūn创观澜书院于章安金鳌山。

石dūn(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章安人,生于两宋动荡之际的石dūn,从小是个好学之人。绍兴十五年(1145),他高中进士,授郴州桂阳县主簿。

石dūn一生为官清正,也十分重视教育,他兴学、讲学,也治学。

石dūn曾调任到南剑州尤溪县(今属福建省尤溪县)。由于当地文风不振,上任之后,他便恢复县学,时常亲自讲学,并频繁过问学生学业的情况。

教育涉及的经费、土地、书籍,他都考虑到了。为了扩大教育规模,石dūn在当地扩建学宫,购买了万卷书丰富学生藏书,还购买了数顷学田,用来维持学校长期的发展。

石dūn不仅在任兴学,回到家乡后,他在章安创办了观澜书院,在椒江很有名气。在书院里,石dūn亲自讲学,教授知识给乡中子弟。当时,台州各地学子前来向他问学。他被誉为“台州大儒”。

石dūn和朱熹是好朋友,朱熹非常赞同石dūn的治学方法,曾说他“论仁之体用甚当,以此意推之古今,圣贤之意历历可见”。石dūn著有《周易解》《大学集解》《中庸解》及《克斋文集》10卷,他的《中庸解》经朱熹删定为《中庸辑略》2卷,清收入《四库全书》。

参考文献:《台州市椒江区志》(第一册)/椒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章安史话》/王及,《台州风云》/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台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李清照〈渔家傲〉词中的“三山”辨》/王康艺

2022-06-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47184.html 1 3 再上金鳌忆宋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