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人 徐三见 临海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文博研究员,台州文献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古籍编辑部主编,台州市美术家协会荣誉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博、地方史研究及国画创作。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默墨斋集》《默墨斋续集》,整理出版地方文献500余万字,主编主撰著作多部。

宋高宗赵构“驻跸”金鳌山,在宋而言,的确是台州历史上一件“天大”的大事。元明之际的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记述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赵构未登基以前,曾遇见一位能预知未来的泰州人徐神翁。徐神翁献诗一首,诗云:“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西去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上金鳌背上行。”及至建炎年间,赵构避逃金兵至金鳌山前,便问左右说:“这是什么山?”左右告诉他,叫金鳌山。“眼前是什么滩?”左右回答:“牡蛎滩。”继而赵构登山入寺,乍一抬头,便见徐神翁当年所献之诗赫然题于寺壁之间,而且还“题墨若新”。《辍耕录》又载,在离金鳌山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黄椒村(大概就是我们现在的黄礁村),村中妇女们听说“天子”降临,都来“瞻拜龙颜”,一时“欢声雷动”,纷纷说道:想不到我们这些民间村妇也能“得睹天日”!赵构听后高兴得不得了,便口谕说:“夫人各自遂便。”自是之后,该村都称村妇为“夫人”,即便后来改朝换代,“其称谓尚然不改”。这则故事的后半部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陶先生亲耳听当地人说的。不过,在我们后世人的心目中,金鳌山的人文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赵构的“驻跸”,而是这一段历史所衍生的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以及与金鳌山相关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佳句。

赵构虽然在逃难之中,面对金鳌山的风光,依然没有减却他的诗兴:“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日日忙。”之后,李清照随之登上金鳌山,她也填了两首词,其中一首《清平乐》为:“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她留给世人的只是内心的酸楚。再后来文天祥的到来,更是国事日非,他给世人留下的则是愈加悲凉的凄吟:“雨恶风狞夜色浓,潮头如屋打孤蓬。飘零行路丹心苦,梦里一声何处鸿!”品读之余,我们还能从中体味到他内心的那腔忠愤。到了元代,邑人于演也写下了一首长20句的《金鳌山》诗,开头四句为:“金鳌之山金碧浮,重元宝坊居上头。钟声夜渡海门月,树色远揽枫山秋。”结尾四句则感叹道:“两宫不归汴水流,此地空传帝子舟。惜无健笔驱风雨,一洗江山万古愁!”尔后,文人墨客更是吟咏不绝,累牍连篇,金鳌之山虽小,而人文意蕴悠扬。

宋代重文,但宋人更看重文人品格,即就石dūn和陈耆卿而言,无疑也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德业楷模。吴子良称:“石公之沉于州县也,宁忤郡将,不肯以旱租困饥氓;宁弃官去,不肯以非义媚贵客;宁身与狱卒对,不肯使赤子死无辜。”“陈公之滞于三馆也,乡人属以祠记谄权相,则谢不为;所亲陷以两制而索其文,则拒不予;陛对《失人心》一疏,则触忌讳不顾;端平用兵之议,则众辨之不随也。”台州在宋有“六贤”之目,时人于州学设六贤祠以祀之,石dūn、陈耆卿便是其中的两位。其实,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品性德行永远是第一位的。

2022-06-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47187.html 1 3 点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