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靖愉 谢 蕾
“临海台州府城,5A!”连日来,临海人的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了。经过六年跋涉,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终于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行列,120万临海人民的共同愿景终于成真。
2016年以来,临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紧扣“5A创建一号工程”,高规格组建工作专班,全市67个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将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主客共享样板景区”和“浙江省景城共建、共美共富示范景区”。
新旧共生,点亮古城复兴计划
唐代的坊墙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宋代的东湖讲述着光阴的流转,1080米的紫阳街是古代台州繁华的见证,始建于东晋的江南长城护卫百姓1600多年……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一砖一瓦、一景一物,写尽古城千秋。
千年文化根脉何以在现代旅游开发中传承延续?临海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在文物保护、非遗活化、文脉传承上,做足了“新旧共生”的文章。
近年来,临海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台州府城墙修缮工程,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注重古建筑保护,已整修各类明清民国时期建筑600余处(座),2016年以来,新增恩泽医局、巾山塔群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该市通过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以“浙东唐诗之路”和“宋韵临海”为两大主线,打造极具辨识度的府城文化IP,让历史文化变得可看、可听、可摸、可感知。
眼下,岭根草编、临海剪纸等12个非遗主题展示馆落地景区,珈源钟表科普博物馆、禾木天香筷子博物馆等15个民办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黄沙狮子、临海词调、戚家军巡城等常态化展演。不少游客感叹:“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不仅如此,临海还以“在地艺术、府城风韵”为主题,开展“一月一集市”“一月一活动”,依托紫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和紫阳剧场,植入现代艺术展览、话剧、脱口秀等新兴文化活动,举办浙江省民间巧女秀、古城文化节、柴古唐斯越野赛、台州府城公共艺术节等大型品牌赛事活动。
景城共建,打造共美共富典范
在3.12平方公里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里,生活着2.8万原住民,如何在城市的核心区块嵌入一个5A景区?临海以打造全国开放型景区和谐发展典范为目标,将景区改造编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率先做出“景城共建”的尝试。
临海将第一步落在“景城共美”上,通过实施灵江两岸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展现“十里灵江、十里画廊”的生态美景,沿线提升江滨路、靖江路、临海大道等30公里通景公路,全景式展示城市风貌。推进景区内部有机更新,先后改造巾山西北角广场、赤城路南段、城墙西南段等重点区块,提升6.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8万平方米,建成紫阳街南段历史文化展示区。
为了让传统店铺和新兴业态均能在此安家落户,当地以“古城下生活”为主题,出台业态发展规划,优化府城营商环境,打造多业态聚集的高品质步行街。近两年,新增概念书店、文创中心、高端餐饮、主题民宿等文旅业态企业200多家,带动客流量3年内翻番,店铺营收翻了五番。
今年年初,紫阳街智慧商圈还入选了首批省级示范智慧商圈,在“数智化”建设上又迈进了一步。景区内建有覆盖“智能监控、智能消费、智能导游”的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涵盖自助游览定位、多语言翻译、客流监测、AR导览等功能,还落地了阿里云全球首款景区Vlog项目,“一机在手、游遍府城”的旅游场景已成为现实。
主客共享,谱写美好生活篇章
夏日傍晚的紫阳街,上班族拎着菜,火急火燎地赶回家烧饭,老人摇着蒲扇,和街坊邻居聊着家常,孩子们在街巷间乐此不疲地奔跑嬉戏……这是景区原住民日常的生活场景,而在游客眼中,却成了一道充满“烟火味”的风景。
这是一座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的景区,但是既要让“主在景中住”,又要让“客如家中游”,并非易事。六年来,临海全力推进文旅“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和“四十百千”创建工程,以提升原住民生活便捷性和舒适度为出发点;累计投入30多亿元,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先后完成府城亮化、三线入地改造、生态停车场建设、排污系统改造等工程,实现城区、社区、景区功能融合。
同时,设立旅游法庭、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管等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集成服务,并动员原住民组建“居民讲解员”“小城故事员”和“双服务岗”志愿者队伍,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点单服务,增强主客间的互动共情。
除了“烟火味”,景区还尽显“人文味”。在紫阳街区入驻的业态中,文化类产业占比54.2%。市民和游客每走几步,就能遇上一个文化活动场景,或在瓮城外欣赏一场露天文艺表演,或在城墙下听人诵读一段诗歌,“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得到极大拓展。
当地还积极打造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的“府城夜华”夜游品牌,举办戚家军主题灯展、年味记忆展等大型活动,依托本土青年文创平台开展24小时书店、喜剧夜场、在地乐队等小型文化夜游活动,打造辐射古城的夜经济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