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富裕的脚步

从“奔富”到“共富”

——新桥新乡贤擦亮共富“三色”

本报通讯员陆明英 本报记者何 赛

周末,路桥区新桥镇稻香果园田园综合体入口处,一片欢声笑语中,满载游人的“新桥号”小火车在园中穿梭。

这列超高人气的小火车由当地乡贤引进。近年来,新乡贤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在产业上带富,在精神上托富,在公益上助富,擦亮共富“三色”的同时,也带领村民奔向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新征程。

绘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底色

从东入新桥,“美印小镇”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起源于饭菜票印制的印刷业,曾是新桥的支柱产业之一。

走进华章村,“哐当、哐当”的机器声不绝于耳。据了解,该村的丝网业源于1913年,村民中曾有80%左右从事该产业。

转到镇北路,“模具集团”赫然在目,曾经几百家模具企业聚集在此。

一批传统产业曾带富了一个个村庄,有的村成为当时的首个户均过万元村,后又获得台州市首个“亿元村”等荣誉。其中耳熟能详的就是华章村,该村乡贤中近20人拥有亿元以上的资产。

从百年网布产业到解放后的印刷、模塑、洁具、农机行业,传统产业在带动一方发展的同时,也在悄然变身。

近年来,在新乡贤的助推下,新桥镇大力实施“腾笼换鸟”,推进“凤凰涅槃”,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智能装备产业孵化园、“500精英计划”创业创新园、台州铭溢客现代智慧农业综合体等相继落地新桥,勤劳的新桥人不断突破产业发展的“天花板”,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让新桥再次焕发了新生机。

新乡贤在产业带富上起步,从“个人富”到“大家富”,绘就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底色。

赓续“得食慈乌皆反哺”的群体特色

800年前,秦姓人氏历时数年,用石槽拼接了一条水渠,将山泉水引至近海的新桥,改善了当地百姓饮水难题,留下一口古井至今。更令人惊奇的是,160年前,这口古井被重浚,在大旱时节再次泽被乡邻。

150年前,管氏后人牵头,在现在的新桥中学内兴建了一座文昌阁,支持当地的文教事业。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统战部门的倡议下,乡贤们又筹资700万余元原址重建文昌阁。如今,这座承载了历代扶雅学子的精神寄托,由莫言亲笔题写“文昌阁”牌匾的古朴建筑重现晴川河畔,让扶雅精神的传承更加具象生动。

如今,新桥新乡贤反哺桑梓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乡贤章明智自掏腰包购置“爱心接送车”,便利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出行;

乡贤章灵斌、林峰等,通过自身医学技能,多次回乡开展义诊服务乡亲;

乡贤管彦达全程参与文化寻根,深度挖掘新桥历史文化;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春秋时期,管子任齐相时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如今,在管子后裔聚集点之一的新桥,这一精神基因得到继承和弘扬。新乡贤在精神托富上进步,赓续新桥人“得食慈乌皆反哺”的群体特色。

彰显“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亮色

2016年12月,一群先富起来的非公经济人士聚集在一起,自发成立了一支公益队伍——新桥阳光志愿者服务社,以新桥为主阵地,辐射周边乡镇,帮助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残疾人家庭等。

“我们采取的是会员制,门槛较低,每人每年500元入会,定好帮扶项目我们再另外筹款。”发起人林小明介绍。

成立5年来,阳光志愿者服务社共发起志愿活动90余次,实施救助款近100万元,受益人超1000人次。截至目前,阳光志愿者服务社已有200余名志愿者。从花甲老人到豆蔻孩童,从非公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阳光志愿服务社已经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一个符号、一种精神,影响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各类人群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新桥镇党委书记张中斌说:“新桥人不仅在扶贫助困上有担当,在文化助富上舍投入,在扶优助强上也有作为。”

2017年起,该镇就搭建各类平台,引导乡贤助力家乡发展。成立扶雅助学公益基金,每年用于教育质量奖励、优秀老师奖励、优秀学生奖励近百万元,累计嘉奖优秀教师、学生400余人,有力促进了该镇教育阶段升学率的提高,为当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引才、培才、留才作出了应有的担当。

从“雪中送炭”到“授人以渔”,新乡贤在公益助富上阔步,彰显了新桥人“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亮色。

2022-07-18 ——新桥新乡贤擦亮共富“三色” 迈向共同富裕的脚步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50463.html 1 3 从“奔富”到“共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