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敏丹
本报通讯员赵长海 李皖生 朱依娜
心脏破裂,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几乎达到100%。当心脏出现3处破裂,还有生还的希望吗?
9月5日,一名心脏破裂的男子,被120急救车送入台州市立医院。这名男子因超强外力致严重多发伤,心包钝性破裂,合并腹腔脏器钝性挫裂伤,大量急性失血,生命垂危。
经医护团队多学科联动,巧手“补心”,使这名患者转危为安。9月16日,该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文石兵告诉记者,目前患者身上各种引流管逐步拔除,可进食半流质食物,估计还需10天左右的观察期。
惊险!心脏破裂,命悬一线
9月5日10点54分,一名34岁男子因车祸被紧急送入医院,经查体,患者胸部受到严重挤压,血压44/28mmHg,呼吸7次/分,心率126次/分,处于休克状态。
急诊医学科立即启动多发伤院内抢救程序,为患者建立双静脉通路,予以气管插管、补液、升血压、镇静、止血等治疗,同时B超提示患者有大量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考虑可能心包填塞、心脏大血管破裂。
情况十分危急,需马上给患者进行开胸探查、止血、修补术。
抢救团队立即分成3个小组:手术组立即将患者送入手术室进行术前准备;协调组立即将情况汇报给院医务科,联系手术室人员准备,开通绿色通道;保障组准备好各种术前检查,抽血,备血,家属安抚谈话、签字等。
从患者入院到进入手术室的30分钟内,由心胸外科主任夏发明、主任助理潘晓锋、主任医师文石兵、主治医师黄陆洋,麻醉科主任杨小平、麻醉医师王颖、王茜茜、徐哲以及其他科室骨干力量组成的手术团队迅速集结,严阵以待。
迅速修补3处心脏破口
手术室的各项工作急而有序。医生在左前外侧快速开胸,只见大量血液从切口涌出,证实为心脏大血管损伤。医生立即利用自体血回输装置,一边吸除胸腔积血,一边扩大切口,麻醉师加快补液输血。进胸发现心前区心包破裂,心脏裸露,探查发现肺动脉主干和升主动脉之间涌血凶猛。
由于钝性心脏损伤,破裂部位无规律可循,医生们要在喷涌的血流中迅速准确地找到出血点,并在不断跳动的心脏上完成裂口的缝合修补,难度可想而知。
时间就是生命。在夏发明带领下,医生用手指压住心脏破口控制出血,吸除积血后,发现左心耳根部有不规则破口约1.5cm。医生立即一边控制出血,一边缝合止血,迅速修补好破口。
然而,危急情况并没有解除。医生发现心包腔仍有活动性出血情况,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血压继续下降,怀疑还有第二个破口。于是,医生再向心脏右侧探查,发现右心室前下壁有不规则破口约2cm左右,医生迅速予以缝合。
之后,患者血压稍稳定,但心包腔还有活动性出血迹象。是否还有第三个破口?医生继续往心脏右上方探查,发现右心耳尖部有一个1.5cm的破口,立即用心耳钳夹住右心耳部,予以双重结扎止血。最终,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控制,血压回升。
术中患者的危急情况,也时刻考验着手术麻醉团队。在杨小平带领下,麻醉团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尽最大努力维持患者呼吸、心跳及有效的血液循环。
多学科接力救治,患者转危为安
在多科室联动救治下,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从进手术室到开胸、止血、修补、关胸缝合,近3个小时的心脏修补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开胸手术后,复查增强CT,发现患者腹腔有大量积液,考虑脾破裂、腹腔内有出血可能。经肛肠胃肠外科与肿瘤介入科联合会诊后,决定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医生发现患者脾破裂、大网膜出血,予以对症止血治疗,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转入急诊EICU病房,多学科专家团队对患者的术后管理及康复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据文石兵介绍,心脏破裂是一种非常少见且凶险致命的疾病,需争分夺秒采用有效的抢救措施,才有机会把患者救回来,而快速进行外科修补,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此患者能够抢救成功,得益于台州市立医院多学科通力合作、无缝衔接,院前急救到位,送医诊断及时,手术快、准、稳,医生高度的责任心、高超的技术和快速的反应能力,都是抢救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