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为民
目前,护工行业存在专业性不足、服务质量难以监督和保障、收费标准缺乏规范等问题,很多人对护工服务心存忧虑。一方面,专业人士建议,应该对护工行业建立统一完善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多地开始试点“无陪护”病房,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人员或将成为陪护主力军。(9月5日《工人日报》)
人吃五谷杂粮,生病住院在所难免。可是,在医院病房里,与患者和家属接触时间最长的,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护工。他们每天给患者喂饭、洗漱,甚至端屎端尿,还要照看好患者输液,护送患者去检查身体等。
这些24小时吃住在医院里的护工,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也和医院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或是外包公司派来的,或是患者家属请来的。他们没有像“医生”“护士”这样的正规称呼,有的只是“小李”“小张”“阿姨”等叫法。
医院护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干,年长一些的干不动。因此,医院护工的流失率是相当高的。
正因为大家不愿意干这份工作,用人公司只能降格以求。于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素质不过关的人,都干上了护工,埋下诸多隐患。
由此看来,在医院设立正式的“护工岗”已迫在眉睫。首先,正式护工要正规培训,不能像现在那样边干边学,这对提高护工的护理水平大有帮助,也是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其次,护工成为医院正式一员后,会极大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积极性。再者,有了正式“护工岗”后,护工收费不再无序,统一价格可以平衡双方的利益。另外,设立“护工岗”后,不仅护工的服务质量会提高,服务态度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护工在工作中受到委屈,也可以找到组织为自己鸣不平。
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带来的护理保障问题愈发凸显。与此同时,我国护理服务供给与质量差强人意,严重滞后。进一步改变护理分工方式,将护理员纳入医院管理体系,对院方、护工和患者来说都有好处,可谓“多赢”。医院除了诊查、治疗外,患者的护理与康复也是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尽快在医院设立正式的“护工岗”,也是医院提高诊疗质量、减少医患矛盾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