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丽丽
说起纱管,很多人会不屑一顾,认为只是低值易耗品,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在三友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小赧眼中,做塑料纱管不难,做出好纱管却是难上加难。做了50多年纱管的三友塑业,不仅把塑料纱管做到亚洲第一,更创新研发了智能芯片纱管,填补了国内外行业的空白。
质量铸就行业领头羊地位
三友塑业的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一些对产品管理比较好的老客户反馈,“我们还在使用贵公司10年前的纱管,质量太好,反而影响销售。”
张小赧认为,三友塑业的塑料纱管之所以能保证几十年的全国销量冠军,并稳坐亚洲第一的位置,得益于产品质量。
“就拿细纱纱管来说,对制造要求相当高。与锭子的配合,需要非常高的精度,因为精度的高低会影响产量效率和质量。想要把车速开到更高,低端的纱管是无法胜任的。除了精度上的要求,在使用寿命上,好的纱管要比普通的纱管多出好几年。” 张小赧说。
现下,三友塑业的塑料纱管在市场上价格会比同类产品高一两角一根,但是很多客户仍会选择三友塑业的产品。张小赧认为三友塑业难以进一步降低成本,除非选用质量较差的原料或降低制造精度,但他们不会这么做。
“机器换人”打开良好局面
三友塑业是国内同行中最早使用智能化生产系统的,目前已经实现从原料、运输、配比、成型、包装全流程自动化。自动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更大的意义还在于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度稳定。
三友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齐集12台机械手和12个机器人,通过“机器换人”的方式,为生产打开了良好局面。
“以往一台是机器需要一到两个人看管,现在引进的机械手、机器人、注塑机及相关配套设施,一个人可以看管八台机器,生产销量大大提升。” 张小赧介绍,2016年,公司在同行业里率先引进了第一台机械手与机器人,用来生产塑料细纱筒管。该设备在车间运营,效果突出。接下来两年,公司陆续引进10余台,将塑料细纱筒管生产车间打造成了一个智能车间。
“以前生产塑料细纱筒管时,一台注塑机上要配备4个工人,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求。另外,由于个人差异,在实际生产操作之时,容易出现产品工艺不稳定,带来产品质量上的隐患。”张小赧说,自从使用机械手、机器人之后,根据制定的程序,生产工序更加固定,一旦发生故障,机器也会及时报警,最大限度保障了产品质量。
“会说话的纱管”填补了行业空白
除了质量和生产力,三友塑业在纱管上的创新也令同行叹为观止。
纺织领域里的人都清楚,纺纱质量控制的难点在于追溯。纺纱经历了纤维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复杂过程,特别是在细纱这个环节,分散到了每一个纱锭。如果一个工厂有10万锭,就等于纺纱要经过10万个小的生产单元。任何一个单元出现质量问题,意味着一段不理想的纱混进了整批产品。
如不能把混纱找出来,问题会源源不断产生。但是三友塑业却用一根纱管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在每个纱管里植入芯片。通过对芯片写入数据和读取数据,我们就能方便很准确地判断,出了质量问题的纱来自哪个班组、哪台细纱机、哪个锭子。”在生产一线干了20多年的戴云卿副总经理是这个发明团队的主要成员,他在一次技术大会上,把他们的智能纱管称为“会说话的纱管”。
一只原来只承担卷绕职能的纱管,摇身一变,成为纺织生产管理中大数据的承载体。产品可通过对纱管身份识别管理、生产信息追踪、质量信息追溯提高纺纱生产工作的效率。这不仅是行业的创新,还给整个纺织行业带来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