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佳丽文/摄
虽然过了霜降,但小芝的秋天好像还在过立秋。
如今,炙热退去,温度适宜,穿一件长袖或薄衫出门踏秋刚刚好。周末要从椒江回临海,我们便计划走溪口水库-中岙村-溪下村-胜坑村-桃江十三渚的路线,开启一场自驾漫行。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小芝,还真是名副其实地在“路”上。特别是在225省道上开车,是一种别样的享受——道路平整而整洁,路两旁种着高大挺拔的水杉,叶子开始泛黄,显出秋的温度,让人感觉置身某部公路片电影之中。高颜值的道路不止吸引了我们,一路上,我们数不清与多少支自行车车队和摩托车车队不期而遇。
在到达计划中的第一站中岙村前,我们忍不住先在荷塘村附近停下脚步。某一年的冬天,我们曾来过这里拍晒米面的照片。不过,相比于冬天的荒芜,在秋天醇厚柔润的阳光下,金黄的稻田旁晒着又白又细又透亮的米面的场景更让人感到满足。这次,我们没有空手而归,将车子停在人家的门口,随手买了些米面。米面的售价是3.5元/斤,3斤收了我们10元。后来我们还问了家中“买菜担当”的母亲,她说这个价格买到新鲜的米面,算是比较实惠的。当天晚上回来,我们就在家做了家常炒米面,直接用味蕾来检验它的真实品控。
来村里踏秋,不能怀抱太强的出游目的性,否则很容易失望。你得把自己的节奏放慢下来,慢慢,所以才能享受漫漫。每次,我们都会主动去寻找一些自然的、未经雕琢的粗糙,借此收获一些物外之趣的快乐——比如在中岙村,我们第一次见到了荸荠田,果然如汪曾祺所写的“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至于圆叶子里到底是不是“一格一格的”,我们没有摘叶子,不敢确定。往村子的更深处走去,是僻静的中岙水库。这个水库虽然不大,但小山环抱,水青天蓝,站在坝上感受清风拂面,杳霭流玉,心情很是清闲。
台州十月何处不飘香,这个时候来中岙村,能赶上最后一波桂香。村里立的旅游示意图上有标记“桂花园”的位置,可惜我们没找到。大概是到处都有桂花树,让我们在其中迷失了方位。对了,中岙村中最有名的,便是一棵有八九百年树龄的罗汉松——据说这棵树的栽种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宋初年。2018年,这棵罗汉松还入选了“中国最美古树”,被称为“最美百日青”。
从中岙村到溪下村,如果向东北方向拐个弯,会到达碧水湾景区。几年前我们去过碧水湾烧烤,这次没有把它列入行程之中。
进入溪下村,道路两旁是开阔的稻田。如果站得高一些,或者借助无人机的视角,看到的场景应该更加壮观,也能将田里的“稻田画”看得更清楚。
沿着溪流一路顺溪而下,会遇到一座小坝,不少人在此停留,在坝上戏水。看着显现踪迹的红杉树和水中开着寥寥几朵淡紫色花卉的水葫芦,有人还在流水坝中间的原台上搞起了简单的野餐。果然,只要心里有草地,哪里都可以是野餐地。
从溪下村去胜坑村的路上,会穿过非常出名的“小芝红树林”。我们没有下车,只在车里眺望不远处的红树林,此时的红杉树还保持着倔强的绿色,还没跟周围的山川划清界限。再等一个多月,叶子转红,这里将成为满目遍红的世界,冷冽而热烈。
终于抵达胜坑村。胜坑村以石头屋出名,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以石造屋。不少游客便是看了短视频里的综艺片段和风景推荐慕名而来的。不过来了之后,倒是有些失望。一来因为干旱,村口的溪流已经干枯,穿村而过的小溪虽然还在流水,但水量不算大;二来村里的房子大多不是荒废,便是正在拆除重建,降低了游玩体验感。不过,如果你想感受返璞归真的宁静和悠闲自乐的山居生活,倒是可以在这里的民宿住一住。
村子很快就能逛完,倒是小溪和溪里的游鱼更加吸引游人。我们也拿着抄网加入捞鱼的队伍,可惜双手比不过溪鱼的灵活。有备而来的游客则带了钓竿和饵料,一钓一个准。没过多久,他的桶里已经装了好几条,大的长5厘米左右。大概这里的溪鱼已经出名了,在出村的路上,我们又看见几个拿着钓具的人往村里走。哈哈,溪鱼,危,快跑呀。
走走停停,晃晃悠悠,离开小芝,进入桃渚,“流水账”的小芝踏秋结束。其实一路上我们看到的大多也是寻常的乡野风景,但有时候,寻常风光寻常品味,也有不一样的美好——“半熟”的银杏,渐变的红叶石楠,湿润的低地里长着“数枝红蓼醉清秋”的蓼草,一群鸭子划蹼在水里写诗,这些都能让赶路者收起急躁的心情,骑行者为眼中的风景驻足。走出门,“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一定要快乐”。随便走走,也不一定要获得什么。
不过关于小芝,除了名字给我留下小家碧玉、麟凤芝兰的气质,童年的记忆总让我带上一层朦胧的滤镜。小时候我常在外婆家住,外婆家距离小芝不远。不过说是不远,其实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小芝岭隧道是在我小时候打通的,在打通之前,在外婆年轻的时候,总要徒步翻山越岭;在我母亲年轻的时候,山上通了盘山公路,但山路颠簸又漫长,坐在车里摇摇晃晃,十分受罪。小时候,我们表姐弟妹几人徒步走到还未完全建好的小芝岭隧道附近,总是期待着山的那边。
山的那边是什么?
好一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