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走过百年赶考路,新的考题又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对内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对外,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那么台州的创新样本、实践案例,就是这一过程中的“星星之火”。
今起,本报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台州实践”大型融媒体报道,看一看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台州是如何破题,从而点燃星星之火的?敬请关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录: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本报记者林学富 龙 楠
本报见习记者项瑶莹
10月19日,秋高气爽,三门县花桥镇连下村的外海滩涂,平如镜面。
“再过4天,就要迎来我们村最重要的日子——‘霜降’节气。”站在海闸上,连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孟火,看着1800余亩外海滩涂一脸自豪,“这可是我们的聚宝盆,靠它村里每户每年都有几十万元收入。”
从祖辈开始,这片滩涂就仿佛跟大海签订了“协议”似的,每年“霜降”前后几天,潮水都会在固定时间带来野生蛏苗,馈赠连下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野生缢蛏苗培育专业村——连下村,便是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绝佳例证!”花桥镇党委书记丁宏苗说。
如今,在这里“人蛏共栖”,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开——
大自然的“礼物”
缢蛏,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广温性贝类。它生活在盐度因子变化较大的河口地带,对盐度适应比较广,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水温8—30℃之间均能生活正常。
“连下村地处三门县浦坝港末端,伴随着潮水而来的野生缢蛏苗,会集体在这里着床成长,全国少有。”陈孟火说,连下村栅下片1800多亩海涂,是东海缢蛏天然的产床。
花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无明显的严寒和酷暑,年平均气温16.8℃,地处咸淡水交汇处,海区盐度通常在18—32度,海洋微生物等饵料丰富,特别适合缢蛏的繁育。
“栅下滩涂不仅有天然缢蛏资源分布,且缢蛏能在无人为干扰下完成一个生命周期,表明区域内能满足缢蛏自然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
2020年调查数据显示,栅下滩涂的缢蛏苗种丰富,平均丰度为133个/平方米,生物量为4.8克/平方米,壳长范围为0.3—1.5厘米。
“在缢蛏整个生活史中,水温在20—24℃时,从受精卵开始至转入底栖穴居生活的全部时间,需7—10天。”花桥镇副镇长缪胜钢说,而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是水温骤然下降,会引起精卵排放,因此霜降是个重要时间节点。
亿万年潮涨潮落,每年霜降节气前后,浦坝港的海水会源源不断地把野生蛏苗送到这片滩涂。
“据测算,栅下滩涂每年自然出产苗种约30亿颗,苗种年产值可达1000万—1200万元。该村的缢蛏野生苗种具有品质好、成活率高的特点,用其养成的蛏子‘生长快、个体大、壳薄、色白味鲜、含沙少’,这些特点在县内外享有盛名。”说起连下村的蛏苗,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炯明赞不绝口。
因此,每年来连下村收购蛏苗的商贩很多,近的有温岭、玉环、宁海、象山等周边县(市、区),远的有山东、江苏、辽宁等省份来采购的。
“利用自然”之变
面对大自然的馈赠野生蛏苗,起初,连下村村民并不知道怎么利用——
“祖祖辈辈的连下村民,都知道栅下滩涂有蛏子,却从来没有想到去卖野生蛏苗。以前,父辈和自己只会到滩涂上挖些野生大蛏,卖钱贴补家用,或当作菜肴。”今年64岁、连下村村民缪苏玉说。
稍有头脑或愿吃苦的,则在滩涂上养些大蛏。“年轻时,在滩涂上养过大蛏,但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不足以维持家用。”今年57岁的陈兴银说,34岁时,他改行去杭州卖早餐。
上世纪80年代,一批玉环人的到来,唤醒了连下人利用自然的方式——
每年霜降一过,一批批玉环人就会到连下村承包滩涂挖野生蛏苗。那时,不懂蛏苗资源价值的连下村人,常常整片“毛判”给玉环人,玉环人赚得盆满钵溢。
“看到人家挖野生蛏苗卖这么赚钱,我们就学着干。我是村里第一批从事蛏苗养育的,当时与我一起有十来个人。”今年73岁的村老年协会会长李洪迪说。
从此,少数连下村村民,从玉环人那里学了技术,自发在滩涂上开始养育野生蛏苗。
1999年,村里在花桥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改变滩涂管理机制,实行“统一规划,集体管理,规模生产,分户经营”,集体开发滩涂后承包给村民。
滩涂承包到户后,看到养育蛏苗效益好,连下村栅下片70%的村民纷纷革新技术,开始大规模在自家“责任田”上养育野生蛏苗。
连下村养育野生蛏苗致富的路径,就此被逐渐打开!
“同样面对大自然赐予的资源,利用大自然的观念和方式不一样,其结果大相径庭。”缪胜钢说。
村庄因蛏而兴
“这片滩涂就像个大金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光靠挖野生蛏苗,就有一二十万元的年收入,家里早早造了3栋6间房子,给3个儿子娶了媳妇。”李洪迪开心地说,他们夫妻俩,每年只要辛苦4个月时间,就有这么多收入。
像李洪迪一样,依靠大自然的“馈赠”,连下村栅下片村民端上了“金饭碗”,村民从事野生蛏苗的养育、销售,人均年收入达4万—5万元。
10月23日,在连下村,记者碰到该村村民陈孟林,他委婉地拒绝了采访,并给记者指了其他人说,“他是老板,他在那里有房”,却不料被其他村民“出卖”:他自己在杭州有房。
村民间的打趣,得以一窥连下村人的低调和朴素,更可读懂他们的财富实力——
“我们村有很多人在宁波、杭州买房。”陈孟林说,当时买房,是因儿子大学毕业要结婚,就给儿子出了首付,“2015年、2016年蛏苗收入好,买房没压力。”
野生蛏苗产业兴起后,外出谋生的村民也纷纷回归。陈兴银就是其中一位。
他告诉记者,在杭州卖了两年早餐后,看到村里蛏苗养育渐入佳境便回来了,“第一年,养蛏苗就赚了5万元。以后,每年一二十万元收入都有,最好一年赚了67万元。”
2019年,陈兴银花了200多万元在椒江置业,给儿子提前准备好婚房。陈兴银坦言,像他这样水平的,村里比比皆是。
“从有记忆开始,蛏苗就是家里开支的来源。村民要是能吃苦,承包养殖塘多一些,一户人家年收入三五十万元都有。”今年35岁、连下村村委会副主任陈俊骏说,6年前,原在杭州上班的他,回到村里接手了父亲的蛏苗活计。
凭着野生蛏苗,连下村栅下片,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甚至在城市买房置产。
连下村的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而合理利用、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