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 静 本报通讯员赵碧莹
一罐红糖,支起家门口的强村富民工厂;一顶帽子,带动10万人次闲散劳动力就业;一网海鲜,拓宽万千渔民的致富路……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温岭积极推动“联企”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支点,发挥辐射效应,通过村企、企农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拉长产业链条,将群众就业镶嵌到产业发展中,推动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富裕源动力,画出共富同心圆。
“家门口”工厂强村富民
每年秋季,传统红糖加工进入旺季,坞根镇甜香飘散。说到坞根红糖,绕不开万顺红糖博览园。10年前,下呈村村民徐日兵创立台州市万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以生产红糖、姜炒米为主,并相继开发出麻花、炒米块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去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作为红糖企业,我们每年要消耗900多吨甘蔗、20多万斤生姜,这些原材料除了部分自己种植,很大一部分由周边村民供应,也吸引了一批村民种植甘蔗。”徐日兵说,从甘蔗种植到采摘,再到红糖炒制、包装、销售,如今下呈村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红糖产业链,并带动全村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
年过70岁的村民朱彩云已在万顺工作近8年,主要负责姜炒米炒制。“如果出门打工,我不会骑车,每天走路来回要两三个小时。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每月收入5000多元,日子过得很富足。”朱彩云说。
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本土特色品牌的发展也推动着村庄面貌大变样。坞根镇副镇长陈潭说,下呈村因此告别了曾经的杂乱无序,形成了“甜蜜下呈”村庄品牌,还成为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此外,万顺农业积极与镇村两级联动,成为坞根镇主要研学基地之一,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推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
“流动车间”带动就业
“交帽了!”“一共8顶,付你40元。”
在箬横镇东浦村,每个集市日也是高龙帽行的收帽日。早上5点多,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股份有限公司收帽员潘玉花来到帽行,等周边村民来交帽。
“靠织帽,我每年能赚上万元。”70多岁的坭城村村民江冬梅拿着织好的草帽来交帽,再领一些原料回家编织,“这样一来,既能照顾家里,还能赚钱贴补家用,多好啊。”
“周边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草帽。每个集市日,都会有一两百人来帽行交帽,一个上午就能收上千顶帽子。一年下来,交帽的有上千人,收帽量达十四五万顶。”潘玉花说,动作快的人,一年能编织2400多顶,可以赚2万多元。
传统特色手工工艺的传承,妇女是主力军。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多年来,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发挥“流动车间”的辐射效应,为众多家庭提供副业机会,编织草帽成为闲散社会劳动力的重要就业渠道。温岭草编第三代传承人、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君标介绍,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设立上百个收帽点,每年可带动近10万人次从事草帽编织。
“我们还对300多名有需求的农民进行编织技术培训,传承技艺的同时,为更多人提供增收致富机会。”陈君标说,去年,企业又在沿海地区打造了一个原材料种植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咸草的同时,新带动6000余名农民从事工艺草编帽坯生产。
“订单渔业”助富一方
起步于1983年的天和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集生产加工、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业务于一体,是第七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产值突破2亿元。该企业积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与松门一带渔民抱团发展,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天和水产负责人余训新介绍,公司创新“公司+渔户”托底保障模式,以订单渔业形式与渔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除了获取优质货源,遇上行情不好时,我们会以保底价格收购,增强渔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把实用的捕捞和加工技术直接传授给渔民,帮助他们提高保鲜、环保水平。”
在天和水产的引进和推广下,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速冻设备在渔民间迅速普及。借助于船冻技术,水产品实现最大程度保鲜,售价翻番,渔民们增收不少。“出海一趟十来天,有了超低温速冻设备,虾类运回岸上和刚捕捞时的鲜度、口感差不多,在终端市场销路很好,一年可增收二三十万元。”当地船老大潘福玲说。
多年来,天和水产深耕国内外海鲜精深加工领域,通过“两条腿”走路,探索提升水产品附加值,拓宽当地渔民致富之路。
“像海舫鱼、银鱼、红娘鱼等本地非经济鱼类,以前只能作为饲料低价售卖。但我们在市场调查和研究发现,有些鱼类经过精深加工后,在国外很有市场。”余训新说,比如小银鱼,经过天和水产的冷冻加工,出售到欧洲中高端市场后,原料售价翻了近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