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学富 龙 楠
本报见习记者项瑶莹
10月23日,中国传统节气——霜降。
这天一大早,今年64岁的三门县花桥镇连下村村民缪苏玉,就来到栅下滩涂,观察潮水的颜色。
“从霜降开始,我每天都会观察潮水情况。”缪苏玉说,她在这片滩涂边已住了21年,“如果来的潮水都是泡沫,就意味着野生蛏苗旺发;如果是清澈的潮水,则说明来苗不多。”
缢蛏,在中国沿海广有分布,浙江的宁海、玉环、乐清都是主产区,也都具有相似的地理生态环境,为何连下村能成为全国闻名的野生蛏苗专业村呢?
“像缪苏玉一样,根据掌握的缢蛏生长习性,连下村人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守护野生缢蛏全生命周期的工作机制,造就了这片滩涂20多年来,蛏苗生生不息的景象。”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炯明说。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三门连下村“人蛏共栖”带给人们的另一个启示——
三个时间
霜降,只是一个普通的节气,可在连下村人的眼里,为何如此独特?
“在整个缢蛏生活史中,水温在20℃—24℃时,从受精卵开始至转入底栖穴居生活约需7天—10天。”张炯明介绍,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对水温骤然下降的刺激,会引起精、卵排放。
原来,霜降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降温,会促进缢蛏排放精卵,从这一天开始,来自大自然的馈赠——野生蛏苗会随潮水,到这里沉淀、生息。
掌握了缢蛏这一生活习性的连下村人,顺应自然,以霜降为界点,设定了三个重要的劳作时间点——
“离霜降节气十天前,必须要把滩涂翻耕、平整、杀毒好,等候野生蛏苗的到来。”今年35岁、连下村村委会副主任陈俊骏说,村民都知道这个时间点,到时会自觉停止在滩涂上劳作。
“霜降后十天,就是察看今年蛏苗量的时间节点。”村里的第一代养蛏苗人,今年73岁的村老年协会会长李洪迪说,他们会刮一捧约一厘米厚的表层滩涂泥,放在手帕上洗干净,然后放在黑色盒子里观察。“此时,幼苗比头发丝还细,但能看得出来,因为它会翻动。如果泥里有200颗左右蛏苗,这一年就是旺发;如果只有五六颗,就是没苗了。”
李洪迪告诉记者,霜降后十天,任何人和器具都不能上滩涂,因为会伤着幼苗。“之后,还要再等一个月左右,野生蛏苗才可以‘起床’卖,即从农历十一月中旬开始,分批次可以卖到次年农历三四月份。”
三个环节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开始,到霜降前十天,是连下村人最忙碌的时间,因为要为大批随潮水而来的野生蛏苗“备床”。
“这段时间,村民必须要完成三样事,即翻耕、平整、杀毒。”三门县老鹰山蛏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连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孟火说,合作社会按时间节点统一管理。
在这两个多月时间里,村民们天天守着适宜的潮位下水“打”泥浆,铺平滩涂。最壮观时,村里80多条铁板船同在一片滩涂上作业,来回翻耕滩涂泥,俨然一幅“耕海牧渔图”。
“翻耕、平整这两项劳作,以前都是人工进行,劳动强度非常大,以致许多年轻人不愿干这活,幸好现在用上了机器。”花桥镇副镇长缪胜钢说,而调节滩涂的平整度和柔软度,对蛏苗养育来说,极其重要。
据他介绍,原来,缢蛏的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历时24小时左右会发育成“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浮游生活,成熟变态,再经短时间的匍匐生活后,会潜入泥中,开始穴居生活。
陈孟火解释说,滩涂泥柔软,小野生蛏苗能够顺利潜入泥中,不会被退潮的潮水带走;滩涂泥平整,一方面是防止着床在高处的蛏苗被晒死;另一方面,则防止在低洼地,因蛏苗沉积过多,得不到充足食物饿死。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杀毒,我们要通过茶籽饼等天然药物,杀除滩涂上的细菌和红虫等一些蛏苗天敌。”李洪迪说。
“在缢蛏附苗季节来临之前,通过翻耕、平整等方法,使得砂石下沉,滩涂表面铺满柔软的细泥,更加有利于缢蛏的附苗。同时,通过翻耕,使得底栖硅藻更加容易生长,为缢蛏苗种的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张炯明说。
在张炯明看来,当地村民准备“着床地”的做法,就是根据缢蛏生活习性而创造的,是一种主动顺应自然的行动。
三次采收
霜降节气过后一个半月时间,连下村村民就会迎来蛏苗的采收期。
“根据缢蛏的生活习性,采收也是一个技术活,非常有讲究。以前,我们不懂,也吃过大亏。”李洪迪说。
他解释道,起初,由于不懂卖小苗赚钱,村民都是等到蛏苗大一些了,整片滩涂的蛏苗一次性“毛判”给客商。殊不知,其实蛏苗是可以分批次卖的,就是农历十一月份卖一批小苗,次年二三四月份,又可以卖两批。
“分三次采收是有其科学性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缪胜钢说,比如,随潮水而来的小蛏苗,一平方米滩涂有1万颗。一个月后,这1万颗蛏苗,体积却可以增几十倍,天气越冷长得越快。“这时,同样一平方米滩涂,食物和空间就不够,小蛏苗会自然死掉一部分。”
这部分将死掉的野生小蛏苗,为何不利用起来?掌握了缢蛏这一自然现象后,连下村村民向玉环人学来技术,也开始分批次卖蛏苗,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农历十一月中旬采收的蛏苗个头最小,20万颗一斤左右,但价格可卖到几百元一斤,最贵卖到700多元一斤;等到次年二月到四月,蛏苗长到一斤四五千颗和两三千颗时,分别可再卖一次,此时价格为20元—40元一斤不等,看行情卖。”陈俊骏说。
“无论是在时间节点的掌握上,还是在备床或是采收,甚至在劳动工具的使用上,在连下村人的脑子里,都浸润着‘围绕缢蛏习性开展劳作’的理念,极其尊重自然。”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
连下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也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共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