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鹏
久旱大地“喊渴”,水库库容“告急”。被誉为台州“大水缸”的长潭水库,也面临“见底”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11月13日,长潭水库水位约27.5米,蓄水率不足40%,较常年同期偏少45%左右,部分湖床已经露出。专家预测,受持续性干旱天气影响,长潭水库难以通过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得到增蓄,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水位仍将持续下降。
长潭水库的蓄水量,直接关系到台州市区、温岭、玉环等地300多万市民和数万家企业的日常供水。面对缺水考验,台州发布了水利旱情黄色预警,呼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并加强全社会节约用水;玉环11月12日起实行错峰供水。
缺水了,要省着点用,这道理人人都懂。举个例子,当遇到供水管道维修时,大家往往会想方设法提前蓄水,使出浑身解数节水,自觉地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这种“行为惯性”如何保持到不缺水的时候,进而养成常态化节约用水的习惯,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现实中,我们太缺乏这种危机意识了,时常用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知,自我安慰不必“杞人忧天”。如此,谈何节水意识,更别提节水习惯。就拿旱情期间的节水之举来说,许多人认为是“迫于无奈”,客观倒逼强于主观意愿,一旦旱情结束,难免又开始大手大脚用水。
节水常态化,为何这么难?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从地理环境上看,台州地处东南沿海,正常年份春夏多雨,甚至还会有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对熟悉了抗台的台州人来说,就烙下了“山海水城少有干旱之虞”的群体印象。殊不知,台州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存在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缺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是一座综合性缺水型城市。扭转以往的片面认知,需要开展更多水知识科普和节水宣传,推广节水技术,培育全民节水风尚。
从消费观念上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简单地将节约与舍不得花钱画等号。比如,家里老人平时用水节省,子女却不以为意地回应:“难道我们连水费都付不起吗?”殊不知,节约的意义并不在于节省开支这一表象,更多的是与环保相连。因为,资源是一个整体,日常生活节约下来的水,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产出的产品又流向消费市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换言之,生活中勤俭节约,尽量做到物尽其用,就是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做贡献。因此,当我们培养节水意识的时候,还要把内涵延伸到珍惜物质财富背后付出的劳动,正如《朱子家训》中所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今年,节水已被国家纳入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内容。水资源短缺,也已成为台州不得不去面对的严重课题。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加强全社会节约用水,刻不容缓。此前,有媒体报道,入选国家节水型城市的贵阳,每年市民日常生活中节约出的水,远比全市污水处理系统得到的水多。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将是难以估计的惊人数字。那么,从现在开始,从细微之处做起,无论旱时还是平时,将节水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