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饺饼筒

余婧敬 (戴眼镜的知道分子)

冬至到了,家里的长辈提议:周末一起去乡下舅妈家吃饺饼筒吧!

每逢节日必饺饼筒,似乎是天台人特有的仪式感。记忆里,但凡节日,总能看见家家户户的女人们忙碌饺饼筒的身影。饺饼筒尺余长,三根手指头宽,跟北方的春卷类似,却是春卷的放大版,里面满满当当的配菜佐料,小心卷起来,刚好一手握,显示着天台人满满当当的热情。

饺饼筒相传为济公所创。济公在国清寺为僧,见每餐剩下很多菜肴,就把这些菜肴裹在呼啦汰里供下一餐食用,受到了僧众欢迎。此后每逢岁时佳节,乡民便制作饺饼筒,供奉祖先过后,摘下呼啦汰一点边扔出家门,寓意送“客”,再用油煎至金黄,招呼家人们吃下,保佑大人们身体康健,孩子聪颖成长。

饺饼筒的制作程序,在如今的我看来还是繁杂:调粉、糊皮、准备配菜,林林总总七八样菜炒制完毕,再一层层地往饼皮上码齐,卷紧,放在鏊里煎得两面金黄才算大功告成。讲究一点的人家,配菜称之为“五虎擒羊”,以五花肉片、猪肝、蛋皮、豆腐片、五花肉片等分别与豆面、豆芽、莴笋丝、胡萝卜丝等按照一定顺序码放,等到卷里的五花肉片嗞嗞煎出油来,整根饺饼筒被热气烘得笔挺金黄,才入得主人眼,称得上品。

准备这一整套工序,家里的女人们得从前一天甚至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因为一到除夕、元宵节、七月半(中元节)、冬至等“大”节日,不提前一天甚至几天订购食材,当日几乎是买不到好的:街东头的豆腐口感最好,早早就被预订光了,街西边巷子里天刚擦亮就有现杀的猪肉供应,最好的三层肉、最新鲜的猪肝也被勤劳的主妇们早早买走。至于“醒”粉、调面粉糊,更是需要提前静置,不然,粉糊拖到鏊上,不是紧贴着锅面起不来,就是挂不上锅面,“溜”了,糊不成“呼啦汰”。母亲告诉我,老底子天台风俗,新媳妇过门,夫家常让她做“呼啦汰”或者“麦饼头”考考她手艺。现在好了,不用考,不然凭我的三脚猫手艺要过关可有点悬。

对于饺饼筒的记忆深深印刻在幼时我的脑海里。

节假日清早,完成清洗、择菜等工序后,主妇们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洁净的滴着水的蔬菜们被一溜摆在灶台案几上,主妇们开始用滚水烫豆面。这空当,家里的孩子们总被安排捣“大蒜盐”,有多个孩子的,你剥蒜,我捣蒜,分工明确,毫不含糊。小小的捣臼里,满满当当的白色蒜粒,总是让孩子们觉得压力山大。“啪啪”,捣了几下,就大声说,好了好了,企图交差。这么点时间,不行不行。围着围裙的母亲一边应付扭糖似的孩子,一边拿起丝瓜络往冒烟的大鏊边快速地擦油。孩子怏怏地抱回小捣臼,又开始嗒嗒捣了起来,没多久,猪肝的香气飘上来了,孩子又抱起小捣臼跑到母亲跟前:喏,这回好了吧。嗯,嗯,快了,快了,再捣细碎些。母亲一边炒三丝,一边快速捞几片猪肝或鸡蛋干往孩子嘴里塞。孩子叼了一嘴的菜,从母亲胳肢窝下钻出,往院子里走时,又顺势从码得齐齐的鸡蛋片山边,揪了几片出来。大鏊这时已被母亲抹油擦净,稳稳当当搁在了灶台锅洞上。噼里啪啦,狼箕烧起来了,鼓风机轰隆隆一拉响,再往灶膛里添上几根细细的柴,火苗开始稳稳地舔着锅底。刺啦,母亲往锅里洒一汪油,开始煎五花肉。趁着吱吱冒油的空隙,嗒嗒嗒嗒,母亲夺过孩子手里的小捣臼,再快速地加工一遍。经由母亲的手,蒜泥开始变得细软绵密、洁白清香,拌入豆面里,原本寡淡的豆面顿时变得咸鲜微甜,蒜香扑鼻。这样一整套程序下来,饶是最贤惠的家庭主妇也得马不停蹄忙上一个上午。

在天台,饺饼筒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最高礼遇。家里来了远方的贵客、儿子带女友第一次见公婆,清明、七月半、大年夜,家家户户都会不辞辛苦制作饺饼筒。至于订婚、孩子摆满月酒、出殡,村子里的人不用招呼,就上主家帮衬。洗菜、炒菜、糊皮,一口气包上三四百条,客人来了就递上一根,就着啤酒可乐,或坐或站,寒暄问候,方便又快捷。母亲早年做生意,无暇顾及年节习俗,母亲的二姐,我的二姨,总是会叫上我们两姊妹上她家吃饺饼筒,顺便捧回一蒸盘码好的饺饼筒。我们的童年,并未因父母的忙碌而缺席过饺饼筒。很奇怪的是,小时候的我们总是不爱吃卷好的,总觉得卷好的饺饼筒百味杂陈,远不如拆开来,几样菜肴分得清清楚楚要来得好吃。于是,每个人的碗里都一堆各色菜肴,再浇上几滴醋,就着一张破了皮的呼啦汰,吃得津津有味。大部分时候,孩子们吃了一条便饱嗝连连,再也不肯吃了。每每也总是不懂家里女性长辈们对于做饺饼筒的执念。

有了孩子后,第一次在丈夫舅妈家吃饺饼筒。到达时,已是中午,忙碌了一上午的舅妈在热腾腾的灶台前一边煎一边招呼。我在灶膛前坐下,跳跃的火苗里似乎又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快起来!快起来!哪用得着你帮忙。”舅妈一迭声催起。卷好的饺饼筒小心地放在一次性杯子里往我手里塞。清澈透明的软塑杯子,映着中午的阳光和干燥的面皮香气。一口咬下去,各色菜肴混杂一起,有蛋皮的绵软厚实,有清水焯猪肝的厚正醇,有斜切四季豆的脆嫩清咸,还有豆面的细滑口感、干煸三层肉的焦香、大蒜盐的辛味夹杂其中,第一次觉得出奇得好吃,一如三十年的人生况味。想是天台人祖辈早就参破了人生真谛,一张饼皮,包罗万象,各家菜虽不尽相同,却是入各家眼的。小时非要分得清清楚楚,其实世间又哪分得清那许多事情?怀里,孩子长长的睫毛阖下,沉沉睡去,不知道这个小天台人,以后是否会如我一般,对饺饼筒先厌后爱呢?

2022-12-25 余婧敬 (戴眼镜的知道分子)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62875.html 1 3 闲话饺饼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