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军
2月28日,中国蓝碳交易史上值得书写的一个日子。当天下午,经过70多轮竞价,浙江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成功拍得宁波象山西沪港部分区域一年碳汇量,约2340.1吨碳汇卖出24.8万元。这是全国蓝碳交易第一拍,是浙江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一次有益探索。
何谓蓝碳?即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据测算,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地球上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
放在20年前,如果有人说起蓝碳、碳汇渔业等概念,很多人听后会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如今,随着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碳汇测算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蓝碳不再陌生,一些沿海地区逐渐开展调查普查核算,交易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据专业人士介绍,在本次蓝碳拍卖之前,全国已有5笔关于蓝碳的交易,均是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2021年,广东湛江完成中国首个红树林蓝碳交易项目。2022年5月,福建、海南也相继完成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项目和首单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签约。
宁波市作为海滨城市,管辖海域面积较大,约占全省海域面积的1/5。正是基于自身现有的海洋资源潜力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紧迫感,宁波率先进行了蓝碳交易的大胆尝试。此外,作为浙江海洋大市的舟山,重点围绕海洋牧场建设、资源养护生态修复、渔业新业态发展等工程项目,积极探索蓝碳经济新模式,以嵊泗贻贝为代表的碳汇养殖产量已突破10万吨。就台州而言,约10年前,就有专业人士按当时的碳汇渔业条件进行过折算,仅贝藻固碳量可达2.324万吨,折合成二氧化碳当量8.52万吨。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量,台州市海水贝藻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率,相当于造林8500多公顷和4.6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直接节约造林成本近6800万元。
“双碳”目标,是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何况,蓝碳交易能使传统的海洋产业产生新附加值,造福于民,可谓一举多得,符合新时代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方向。
今年1月1日实施的我国首个综合性海洋碳汇核算标准——《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解决了海洋碳汇定义和量化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可以说,国家层面,关于蓝碳工作的推进发展,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衡量器、指南针。拥有蓝碳资源的区域,需要在全面开展海洋碳汇摸底调查和监测评估、加快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和市场建设、推动打造海洋碳汇经济全产业链等方面协同发力,一起探索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