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黄岩历史上,办过许多书院,从文化角度而言,樊川书院无疑是其中重要一所,因它与大儒朱熹有关。
相传,朱熹出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驻节黄岩行视水道并讲学。后人于其讲学处,建朱子祠以祀之,名曰樊川书院。
往后,樊川书院几度荒废,几度兴修,可以说,它见证了黄岩的教育史。
朱熹与黄岩学子
朱熹传道江南,而台州特盛。朱子一生中,与台州缘分匪浅,他两次主管台州崇道观,两次亲临台州。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台州人。
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在给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撰写墓志铭时写到,朱熹在台州的传人有“潘子善氏、林叔恭氏、赵几道氏兄弟以及杜仲良氏,如此者不能遍举”。
这里所列举的人是,临海的潘时举,黄岩的林鼐、林鼒兄弟,赵师渊、赵师夏兄弟以及杜晔、杜知仁兄弟。
林鼐,字伯和,曾任定海县丞、福州侯官知县等职,颇有政声。朱熹曾写信给林鼐,谈论读书方法,文中以老兄称呼。1182年,时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朱熹巡视台州时,也与林鼐讨论兴修水利之事。林鼒,字叔和,号草庐,是林鼐的弟弟。朱熹的《晦庵集》中,有《答林叔和》三书,其中谈到如何应对当时学派林立的现象,还谈了谈如何看待孟子和程颐观点不同的问题。
杜晔,字良仲,号南湖先生。杜知仁,字仁仲,号方山隐士。二杜起初跟随石墪(字子重,号克斋,临海人)学习,又经石墪介绍,与朱熹相识。杜晔师事朱熹十余年,深得老师真传。后来,兄弟俩创立“南湖学派”,门下弟子众多。如宋理宗朝的宰相杜范,是二杜的孙辈,年少时跟随两位从祖游历,因而见多识广。
赵师渊、赵师夏兄弟,是朱熹忠实的追随者。赵师渊随朱熹修编了《资治通鉴纲目》。赵师夏则是朱熹的孙女婿,南宋教育家黄榦在《答刘正之见招四绝·其四》中写到,“紫阳(即朱熹)不作远庵(即赵师夏)死,一醉同君话昔年”,可见二人之亲近。
此外,在《晦庵集》中,与朱熹有书信往来的还有应恕、杜贯道、池从周、赵师雍、赵师蒧等,他们也都是黄岩人。
由此可见,朱熹在黄岩门生众多,其学问也在当地影响深远。
几度兴废
淳熙九年(1182),52岁的朱熹作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巡视台州。期间,他兴修黄岩水利,顺道拜谒了二徐先生(徐中行、徐庭筠父子)墓。
传说这期间,朱熹还来到黄岩,在永宁江北一带,与学生们见面,并开坛讲学。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讲学过的地方,建起了樊川书院。
目前已知关于黄岩樊川书院最早的记载,是明代谢铎《赤城新志》:“樊川书院,在黄岩县杜家村。晦庵先生与南湖、方山二杜公讲学之地,旁有擘翠亭,亦先生所建。”
樊川之名,确与黄岩杜氏家族有关。樊川,原指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是当地贵族的居住地,杜甫和杜牧都曾在此居住。赵师夏《方山隐士杜君圹志》(即杜知仁墓志)写到:“父椿,当仕不仕,名燕游之地为樊川。”说的是杜知仁的父亲杜椿,能做官却不去做,将其游玩的地方命名为樊川。因而,樊川书院的命名,有可能是为了纪念杜氏先祖。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黄岩县令汪汝达将朱熹祠建在县南五里处,名“紫阳祠”。过了一百多年,康熙年间的黄岩县令刘宽,将紫阳祠改建成樊川书院。
书院的功能有三种,一为祭祀,二为藏书,三为讲学。康熙年间的樊川书院,仅做祭祀用,大抵并未有讲学的功能。
乾隆十八年(1753),黄岩县令金鳌将县城东北柏树巷(今黄岩滨江小学附近)的万福堂僧寺,改为了“樊川书院”,并在门口放置一块石头,上书“朱文公讲学处”。书院有三间门,从门进入,过一座小池上的桥,可看到有五间内厅、七间讲堂、六间厢房、六间耳房,东西边还各设有刘公祠和金公祠。此时的樊川书院,才变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两年后,县令刘世宁在书院后的空地上,扩建了五间阁,祭文昌武曲,又给书院拨了一些田亩。这些田地的收成,作为书院的膏火钱,给学生学习、考课的一些补助。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县令王憕领着地方上的绅士们给书院资助,用来增强师资,改善伙食。有诗人写《樊川阁诗》赞曰:“把卷长思睡,凭高乍眼醒。树摇溪涨绿,山镇雨烟青。修竹水家坞,繁花几处亭。岩城遮不断,春色满间坰。”
乾隆五十四年(1789),县令路邵将樊川书院改成使节行馆,在双桂巷另建萃华书院(即黄岩中学的前身)。咸丰年间,训导沈廷飏在县南重建了朱子祠,仍叫樊川书院。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攻占黄岩,樊川书院遭焚毁。同治年间,台州知府刘璈与陈宝善、孙憙等人重修了书院。
刘璈,字凤翔,号兰洲,湖南临湘人,是晚清台州教育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台州主政8年,极力重振台州文教,重建、扩建或整改充实了32所书院、89所义塾,为城乡子弟提供良好的读书之所。他离任以后,台州中进士17人,占清代总数近半,黄岩则有9人中进士,为各县之最。民国《台州府志》称此时“台之文教乃大振”。
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绅张士达等人将樊川书院改为樊川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改称樊川小学。
几度修建,几度荒废,一座樊川书院,见证了黄岩的教育史。
从书院到集团
民国二十四年(1935),樊川小学改名为鼓屿镇教养卫合一实验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改名为鼓屿镇中心学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2月,学校又一次更名为鼓屿镇第一中心学校,6月改称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更名,先后称黄岩县立樊川小学、黄岩师范附属小学、黄岩县第九小学、樊川学校等。1978年,学校更名为澄江区中心学校;1981年,被定为县重点学校;1982年,学校调整,初中班并入澄江中学;1990年,再次更名为樊川小学。
这所学校培养出不少杰出人才,如民国浙江法政学校校长许企谦、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副总工程师许达明、参加袁氏杂交水稻研究的农科院院士徐贤忠,以及贝因美集团创始人兼总裁谢宏等。
2019年黄岩区樊川书院教育集团成立,合并樊川小学和实验小学西城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下设樊川校区和委羽山校区,共有37个班,现有在校生1658人,教职工105人。
学校以“扬书院精魂,做有根教育”为办学理念,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教育手段融为一体,积极建设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美感、有故事的新样态书院。同时,学校紧握书院文化内涵之脉络,推进贴地而行的扎实教育,让学生播下人生中第一把“仁爱、求真、明辨、笃行”的种子。
近几年,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银牌)、浙江省绿色学校、全省中小学阅读共同体、台州市示范性图书馆、台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台州市中小学数字家长学校等一系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