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书院坐落在天台老县城文明巷(今劳动路)。与文明书院同巷的还有一座大明宫,宫中奉祀东岳大帝。虽历经沧桑,至今保存仍较为完好。据说晚清著名海派画家蒲华就在这宫里住了10多年。
在古代台州六县中,天台历史上的“书院”大概有近十所,但见诸方志却是最少的。
在台州,聚徒讲学的第一个人物是晋代的章安人任旭,第二个便是顾欢。顾欢是盐官(今浙江海盐县)人,生活在南北朝刘宋时期。大约在宋孝武帝孝建(454—456)时,顾欢侨居天台,在欢溪“聚徒讲诵”。自此至明代结束,除了南宋临海人潘时举在天台儒堂山“上、下儒堂”授徒讲过学,未见方志有其他讲学的详细记述。在民国《台州府志》与民国《天台县志稿》的《学校门》,连一个“书院”的条目都找不到。《台州府志》载云:“义学,在文明巷,同治九年(1870)郡守刘璈谕令更造。大堂三间,高六尺……称曰文明书院。”“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改建文明小学校。”其大体规模已详见于吴世渊所写的文中。民国《天台县志稿》则记述略异,称:“高等小学堂,本即县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前为文明书院。”此谓“本即县学堂”恐有误,因为天台县学初在县署“东南二百步”,后三徙至县署“西南四十步”,彼此似乎并无关涉。至于《台州府志》所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改建文明小学校”与《天台县志稿》谓“光绪二十九年前为文明书院”,二者不同。吴世渊文中介绍金文田时,则称其于光绪三十一年出任文明书院山长,次年正月,“改文明书院为县立文明高等小学堂”,所说又有不同。到底哪一个正确,恐怕尚需进一步查证。
此外,民国《天台县志稿》对文明书院改建为高等小学堂的规模有较具体的描述,兹录如下:“中楼为大讲堂,西置一梯,光线明亮,其下为会食堂,广二丈五尺,面□□百五十尺,亦为内体操场,每遇积霖,外操场不得用,即以此肄习焉。左右二房,分居中文两教员。堂后为阅报所,又(?)进为礼堂,左右两房分住算学、舆地、格致、体操各教员。上为图书仪器楼(?),北为文昌阁,由会食堂左折为东无(庑),中为小讲堂,系分班教授之所。堂左右各工房,其背又右(有)五房,皆寝室也。除南北各两室置社仓,积□□外,余皆宽敞,足容二人,并可兼自习室之用。堂后为池,合堂皆取汲。南五房外为翼室,门房居之,以司出入。北五房面园,纵横四千六百平方尺,为外体操场。右折为西斋、讲堂,房室准之,但无操场。其南为厨房,膳夫所居,以主供给之事。厨房之西为厕所。外操场之北亦为厕所。门房之里为浴室,由会食堂而下为官厅,左为检察房,右为计房,中为隐门以隔绝内外。隐门而外,以屏障之,为会客所,凡教员学生亲故采访问者,均出于此接见。由大门东折,经挂号房为入内室。”由于民国《天台县志稿》只有油印本,且油印质量低下,字迹模糊,故所录文字未免有误。之所以不厌其烦以录之,以其材料价值之有在故也。
在《台州府志》与《天台县志稿》中所反映的书院大略还有苍山高级小学、文溪小学、蓝洲小学皆由旧书院改设。其中以蓝洲书院规模最大,乾隆五十年(1785)由曹光熙所创,据说共费白银数万两。这所书院几经演变,也就是现在的街头镇中心小学。
不过,在当代台州的所有县(市、区)中,天台建设的新书院大概是最多的,分别有和合书院、琼台书院、华夏文化书院、宗渊书院、德贤书院、玉霄书院、白云书院等。而且,一县之中,仅和合书院据说已建成6家,在建8家。虽然这些书院功能各异,大小不同,但这或许便是他们对传统文化所秉持的一种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