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眼

斯是书院,犹存古韵芳

应芳露 胡逸年 /文

800年前,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句“我今送郎桐江上”,让深藏浙东南的仙居桐江书院火速出圈。

朱熹所处的时代,文教空前兴盛,书院蓬勃发展,岳麓、石鼓、嵩阳、应天府、茅山等书院名满天下,而他却频频将孩子送到今属浙江辖区的书院学习。

浙江的书院,到底有什么魅力值得千里送学?

于何处求学

历史回到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时人称“东南学者表正之师”的方斫,在方氏义塾的基础上,兴建了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

书院承袭了湖南岳麓书院的《朱子书院教条》为学规,以道学为开宗之学,设三尺讲台。朱熹、吴芾、王十朋等知名大儒与之都有较深的渊源。在方斫的主持下,桐江书院不仅促进仙居当地人才的培养,又以其学术的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广泛传播。

世事变迁中,桐江书院曾遭兵燹屡次损毁,但方氏一族一次次举全族之力修缮重建,成就了当地文脉薪火相续,不绝如缕的美谈。

又过百余年,元兵南下灭宋,毁县学,废科举,文化暗淡。

此时,翁森在家乡双庙创办安洲书院,亲自讲学,先后“从学者达八百多人”,临海诗人杨同翁,书法家周润祖,诗人项炯、学者陶德生等名士大儒都曾拜入门下,耕读之风可谓彬彬称盛。

安洲书院由此成为仙居事实上的最高学府。此时读书,与功名无关。它更多的功能是使人明理,传承文化。在此民族存亡之际,翁森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创作《四时读书乐》,盛赞读书之乐,弦歌不辍,高唱“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桐江书院、安洲书院虽处不同时代,却沿着相似的轨迹演进着。它们和浙江历史上存在过的各大书院一起,继往圣、开来学,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卓越人才的培养者、造就者。

一县可窥一省,承载地区文脉的书院,正是浙江千余年来文化教育发展的见证者。

“浙学”书院文化

说起浙江,大家脑海中总会闪过: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大省。但浙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标签”——书院大省。

古时浙江书院,源于唐、兴于宋、沿至清末。据《中国书院史》统计,浙江历史上以龙游九峰书院、金华丽泽书院、杭州万松书院、杭州求是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共有784所,历时千载,遍及全省。

在金华,由南宋“东南三贤”之一吕祖谦创办的丽泽书院,常有著名学者受邀讲学,“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朱熹长子朱塾带着父亲“事师如事父,凡事咨而后行”的叮嘱也来此求学数载。

在绍兴,北宋宝元元年(1038),还未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越州知州范仲淹,创建了稽山书院。历史上,朱熹、王阳明、黄宗羲等大儒都曾在此讲过学,而越州“儒学之盛,称于东南”。

数量众多、群星璀璨的古代书院与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等鸿儒英才相互成就,形成了金华学派、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四明学派、浙东朱学等。浙江学派开始走向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以书院为基地,延绵办学不绝,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化学术传统,既为一代代浙江学子提供了答疑解惑、改变命运的机会,又承载着浙江乃至江南的文脉,更是催生出以“经世致用”著称,蔚为壮观的“浙学”。

然而,有着千年历史的书院,却随着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纸“书院改学堂”诏令戛然而止。对此,胡适曾惋惜地说道:“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虽然书院这种教育形式消失了,但书院精神与书院文化始终都在。

何以重提书院

在古代,书院是读书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书院仍是文化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近年来,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和人们对现代教育的反思,当代书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创立,并且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书院教育又重回大众视野。

正在向着文化强省迈进的浙江,让古老的书院重获新生,无疑是一条可选择之路。

然而,许多古代书院遗存还存在自然消亡、保护法规不完善、修复不当等问题,面临着生存考验。

路怎么走?不妨先看看“他山之石”!

与郑州大学合作,新建郑州大学嵩阳书院,逐步形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三个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嵩阳书院在新时代“活”了起来。

与九江学院合作,设立白鹿洞文化研究所、出版《续编白鹿洞书院志》等书,白鹿洞也突破了历史藩篱,“活在了当下”。

山东尼山圣源书院立足农村,针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实际状况,从“孝道”这一人们最基本的关注点出发,积极开展“乡村儒学”教育。

取青于蓝,更要胜于蓝,浙江书院发展理应走出自己的特色。

书院是城市的灵魂所在,应是城市的精神地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书院精神,使得人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更知道“我将要到哪里去”。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文化机构,还是一个可以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空间。可以在承接学术交流、艺术展览、人文教化等活动中,重新编织出贯通经济、社会、人文,交汇现代传统,且极具张力的新文化。

书院有着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致、文化符号、历史建筑,应与当下热门的文旅行业交流互动、相谐相生,培育文旅消费新IP。可以设置专属景区,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红打卡地;研发文创产品,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时光流逝,经典永恒。书院必将在新时代下焕发新光,润泽大地。

2023-09-05 文化眼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2621.html 1 3 斯是书院,犹存古韵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