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芹仙
(小学教师,省作协会员)
古时有“吃春”之俗,万物萌生之季,采摘香椿、荠菜等新叶新芽为食,把春的生机活力吃进身体里。由此,我想到了“饮秋”之谓,古人称八月为桂月,九月为菊月,菊桂是最可代表秋天的,以菊花桂花为茶,把秋天融进身心。
所有花茶里,我最喜欢喝的就是菊花茶,尤其是野菊花茶。野菊花的“野”,是野生的“野”,是山野的“野”,越野的地方它们开得越恣意。正如唐朝诗人王建的《野菊》诗所写:“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现在的菊花品种越来越多,而野菊花还是古诗里的样子,小小的花朵金黄明亮,自由自在地开放在山野的阳光里,活泼烂漫,与野草同舞,与秋虫为伴。
野菊花性苦寒,据说有各种各样的功效。人们采下那些还未开放或只开出一点的花苞,熏蒸之后再晒干,就可以用来泡茶喝。古体的“菊”字,是双手捧米的形状,样子就是一朵小小的野菊。经过晒制后的野菊花苞更小,比米粒大不了多少,因此称之为“菊米”。《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菊米:处州出一种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而轻圆黄亮。云败毒散疔……”
就算不讲功效,我觉得喝野菊花茶的过程本身就非常享受。一打开瓶盖,经过蒸晒后的菊米晒发出淡淡的清香,忍不住先深呼吸几下。《神农本草经》有一段对菊的评价:“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我尤其认同“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一句,意即野菊花吸收了秋的精华之气,每一颗菊米都是秋的浓缩。开水冲泡后,花粒里慢慢释放出那种只有秋天才有的通透莹亮的金黄色,让人觉得杯子里装的不是水,而是一杯液态的秋日阳光;随之,有一股温暖的清香从杯里缭绕而出,氤氲在口鼻之间。这不正是饮秋吗?把秋日旷野的清新之气饮进血脉,弥散经络,让身心与秋天交融。
如果说菊花茶喝的是寥廓清气,那桂花茶则喝的是丰盈情韵。
在我们这里,公园街道,院前屋后,随处可见桂花树(台州市的市花就是桂花)。花开时节,沁甜的香气水一样流漾在大街小巷的空气里,简直是一场无边无际的盛大奢侈的香熏。我家左邻和右舍门前的小庭院里都种了桂花,每当开花,常有一两丛缀满金红色小花的绿枝伸过墙来,一开门香气便兜头盖脸而来,不由想起清人高士奇《北墅抱翁录》中的一段话:“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浓,不能两兼,惟桂花清可涤尘,浓可透远,一丛开花,临墙别院,莫不闻之。”生活在适宜桂花生长的地方是幸运的,花香充盈在周围的每一粒空气里,每一口呼吸都是甜润的。
可惜的是,桂花的花期很短,前后大约只有十来天的时间。《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说桂花之香是“天上之香”,他写了一首《惜桂》诗叹息桂花的花期短暂:“万斛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开?”的确,香消玉殒是令人无限遗憾的事。
桂花糖是对这一遗憾最好的慰藉,它可以让桂花的香味长久留存,穿越季节,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我的冰箱里还存放着两小罐桂花糖,已经两年了,桂花的颜色依旧鲜亮如初,香味却似乎比先前的更加浓郁。这几罐桂花糖是一个叫琴的朋友送我的,她是一个心思如桂花般细密芬芳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腌制出这样高品质的桂花糖。琴每年都要腌制桂花糖,先把从树上打下的新鲜桂花挑拣干净,放在通风阴凉处晾干,然后一层白糖一层桂花,装入一个一个密封的小罐里储藏。整个过程说起来就三两句话的事,但做起来却需要绵密的心思和大量的功夫,没有静气的人是做不好的。我所熟悉的人当中,没有人比琴的桂花糖腌得更好。每年这个时候,琴的工作量很大,因为许多亲朋好友都喜欢她的桂花糖,喜欢那一罐封存的秋的香魂,而琴总是欢喜相赠。
虽然说桂花茶也有这样那样的益处,却少有人为了那些益处去喝桂花茶。常常是一个悠闲的午后,看着窗外金色的阳光,忽然就怀念起那一份秋天的香味,于是泡一杯桂花茶置于案头,浅抿几口,让温润的甜香陪伴一小段静好的时光。或是三五好友相聚,月下庭院闲坐,此时最适宜泡一壶桂花茶,月光隐隐,桂香约约,笑语融融,倘若再伴以悠悠古乐,实乃秋夜之雅事!
时下流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窃以为那种浓甜的情调适合讲究形式的年轻人。人生过半,已是诸事淡然,更愿意在微凉的日子里守心自暖,饮一杯秋茶,享一份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