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在心间,艺术不停歇

和合艺术团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舞蹈。 本图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诸葛晨晨

一场“台州市文艺名家(名团)展演”专场演出,上月在天台县文化中心举行。戏曲、舞蹈、小品、魔术……当晚台上轮番上演精彩的节目,台下坐满了观众,歌声、掌声、欢笑声在夜空回响。

整台综艺演出由天台县赤城街道桃源社区和合艺术团包办。和合艺术团成立于2013年,是当地有名的“民星”文艺团队。从一个基础薄弱的业余爱好小组,到一支肩负文化传播的文艺轻骑兵,和合艺术团的成团之路有很多故事可说。

记者采访了团长袁丽敏和艺术团的成员们,来听听这支“民星”团永葆活力的秘诀是什么?

热爱不止

1970年一个寒冷的夜晚,天台泳溪公社一大队正放映着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观众席前排坐着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她牢牢盯着屏幕,想把每一幕画面都印刻在脑海里。

小姑娘叫袁丽敏,听闻放映队进山村放映《智取威虎山》,家住城关的她赶紧找人,坐着拖拉机就往山里赶。放映队在泳溪待了两晚,她就跟着看了两遍《智取威虎山》。

原来,袁丽敏所在的天台县城关镇文艺宣传队,正在筹备排练《智取威虎山》,袁丽敏被选为女一号“小常宝”。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安排,袁丽敏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天台县城关镇文艺宣传队成立,面向乡镇招募了一批有文艺细胞的年轻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支队伍一直承担着基层演出的职责,为乡民们带去了形式不一的节目。

回忆这段舞台时光,袁丽敏说,除了积累了扎实的戏曲功底,自己也因文艺结缘知己,与文宣队队员金才敏、袁桂芬、朱春芳等形成“革命友谊”,她还和天台文化干部张杨勇组建了一个幸福的文艺之家。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1996年,袁丽敏迎来退休。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她召集了老文宣队的一帮姐妹,大家时不时聚在一起唱戏曲,好不欢乐。这个小团体步履不停、热爱不止,2013年8月,桃源艺术团成立。艺术团最初承接越剧演出业务,并在天台基层市场牢牢扎根,收获了不错的观众缘。之后,艺术团几经调整,改名为“天台县赤城街道桃源社区和合艺术团”(现隶属于天台县民政局),正式走公益线路。

多年来,袁丽敏率领团员们奔走于天台城乡,深入乡村文化礼堂、城镇社区,积极参与到天台县民政福彩公益、县文化馆“送戏下乡”、“四千工程”进礼堂系列活动等项目,为群众送去歌声与欢笑。

一路芳华

走进天台赤城街道桃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间小小的办公室,这里便是和合艺术团的活动驻点。四周墙上被大大小小的相片、奖状和锦旗所占据,记录着天台这支“民星”队伍的成长经历。

2016年至2019年,袁丽敏带领团队征战天台县“天天大舞台”,凭借《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竹乐》《京歌鼓舞庆盛世》等节目,连续在总决赛摘下金奖,使得和合艺术团声名鹊起。

随着新血液的加入,艺术团的文艺创作活力竞相迸发。改编小品《家长会》荣获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传薪火艺连民心”文艺宣讲比赛二等奖,原创排舞《天台山之歌》获天台县“喜迎亚运舞动天台”广场舞大赛金奖。艺术团还以天台县龙溪乡始丰源村蝶变故事为原型,创作村歌故事《和合山村尽风流》,并亮相2022年浙江省山区26县村歌故事会舞台。

曾经的业余团体,如今已发展为拥有50余名成员,集吹、拉、弹、唱、跳等多种才能,并能承担不同场合、不同规模的综合性演出任务的艺术团体。

袁丽敏说,每年艺术团的档期都会被排满。“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我们感受到天台老百姓对文艺活动的热爱。”

在乡村大舞台上,即便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没有亮丽的灯光布景,大家依旧激情满怀,精彩演绎。

金才敏是文宣队的老队员,也是艺术团的“元老”,已过古稀之年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了许多。在排舞节目中,她伸展着优美的舞姿,转身她又装扮成猪八戒,登上《三打白骨精》戏曲舞台,逗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台上的我们和台下的观众一样,都享受着表演。”

60后陆萍萍任戏曲组组长,早年是天台白鹤区越剧团的主角花旦。“加入艺术团,还能从事老本行。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幸福感十足的选择。”

艺术团还挖掘天台“网红”汤贵庞任语言组组长,他也贡献了丰富的语言类节目。“借助小品、三句半等形式,或是反映现实生活,或者是将不同的政策传达给大家。每次在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很开心。”汤贵庞说。

艺术团还吸纳了“新天台人”。唐韵音乐学校校长王四安、天台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春燕义务承担起艺术指导的工作,让作品有了别样的精彩。

袁丽敏一直强调,每次舞台亮相背后,都是团员们的满腔热情,“团队协作、乐于奉献、提升自我,是推动艺术团前进的精神力量。”

2023-11-1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7763.html 1 3 乐动在心间,艺术不停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