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黄保才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场起步于春天、收官在秋日的探访,历时8个月,告一段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33篇力作,32个台州书院的十几万钩沉文字,是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专题专刊部团队和文史专家徐三见,共同完成的心血结晶。
从包建永那篇长达5000多字的《台州书院巡礼》开始,每个夜班,我都逐字逐句审看大样,领略着用新闻的力量,推进文化寻根之旅的喜悦。为了写这篇后记,我又将所有文稿系统地读了一遍。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仿佛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与群星灿烂的古时读书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意味深长的促膝交谈;我仿佛听到穿越时空、以文化人的琅琅读书声,从每一个书院的窗口传出。这般隽永的读书声,直抵沉湎于手机刷屏的当代人的心腑。
一开始,“探访台州书院文存”的起意,是台州市分管文教副市长李昌明和市教育局原局长、现市政府秘书长黄人川一次聊谈时萌生的。台州传媒台州日报有一支酷爱文史、久经锤炼的研究型文化记者团队,他们堪当大任。从部室负责人到记者,都是“行动派”,说干就干,从策划方案、搜集资料、踩点到分工落实、采写成稿、版面编排,再到融媒体产品制作传播,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无缝对接,落小落细。尤为重要的,临海博物馆原馆长、文史专家徐三见老师得知有这个大型采访行动,欣然应邀担任总把关,并为每一个书院文稿撰写点评,在专门开设的《见微知著》栏目上发表。有资深专家的加持,确保了整组文章总体上实现“信、雅、达”的效果。
困难显而易见。台州史上的书院,何止这几十家,不同年代,其生存发展情状迥异,有的延续至今,有迹可寻;更多的是毁于战乱、水火,徒剩其名;还有遗址虽存,但其演变轨迹仅在史料中依稀可辨一鳞半爪。要通过记者的眼光,打捞、还原这些书院的形迹、故事,谈何容易?但文化记者团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接受高难度挑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们有身经百战、破难攻坚的经验、底气和实力。
为了避免盲人摸象,做无用功,他们先是剔抉爬梳,从面广量大的台州书院中,选出有报道价值,相对方便操作,又能纵向反映历史沿革、横向兼顾9个县(市、区)的32家书院,作为采访对象,然后确定采写体例、分析每家书院特点,将最具个性色彩的人物、事迹,挖掘出来,结撰成文。应该说,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线索看,台州历史上值得回望的重要书院,都应报尽报,能报尽报了。
任务落实到人。每个记者都背了好几个书院的采写任务,他们各擅胜场,带着发现的眼光、深入的思考和写史的态度出发了。事先他们做足案头工作,每一篇发表的文稿最后,都附有一串参考文献的书目,这见证着记者们沉得下心,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以洞若观火的敏锐、“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精神,从故纸堆里锐意穷搜有价值的材料。再通过采访当地对书院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当年书院相关人士后裔,比对印证,融会贯通,精心构思,巧选角度,写出一篇篇体大思精、确凿详尽、逻辑严密、鲜活生动的宏文。
“四力”结出硕果。台州本就地阔海冥,历史上的书院,不唯建于城里,更多的是分布在荒村山野,所谓清净之地。这给今天的探访,增添了几分艰辛。记者们发扬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优良传统,上高山、下海岛,不辞劳苦,深入现场,哪怕书院遗址只剩一块石碑,也带着怀古凭吊的心情,将思绪穿越千百年,去倾听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琅琅读书声。探访台州书院,记者们采写的文字、拍摄的图片和视频,是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催生的丰硕成果,是唤起读者受众对台州书院的一次集体记忆,更是读之有味、藏之有价的珍贵文存。
在古代,对普罗大众来说,文化教育是稀罕的,读书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同历史时期文盲率有所区别,但总体处于高位。一组数据表明,光宋明和清朝的文盲率大约在90%以上,元朝可能达到95%,1949年,全国的平均文盲率为80%。在此背景下,无论官办抑或民办的书院,作为重文兴教的存在,简直就是映照幽微晦暗的万古长夜,点亮人类通往文明的烛光。这些书院,不管存续时长几何,都不会像今天的学校那样星罗棋布,普及文化,广育人才。“物以稀为贵”,书院的稀缺性,才让我们觉得花大时间,费大精力,去追溯、探寻,是值得的。上蔡书院,台州第一家官办书院;桐江书院,早至宋元建造,仍以书院形态保留下来,在台州是唯一一家;观澜书院,台州最早兴办在郡县治所之外的乡间书院……我们一路走来,一路记录,一路思索,一路发掘,将历史陈迹复活,将人物故事抒写,将大义气节弘扬。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从振兴文教的台州先贤身上,获益匪浅。记者首先是读书人,探访台州书院,每一次的采访,都不失为一场涵育性情、增益心智的修炼。就像林立在写皆山书院文中那句话:“玉环的海风,将戴明雕琢得刚毅坚韧;竹冈的乡情,使他内心温厚纯良。”读书人亦当如是。
寻访台州文教渊源、追思台州文教先辈、探究台州文教精神、塑造台州文教新貌——这是“探访台州书院文存”融媒行动的初衷,有没有完美实现,只能交给读者诸君评判。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声声读书起,文脉千古传。做人讲气节,做事讲作为”,这是生生不息的台州书院,带给每个台州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