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交了笔友

学生收到的信件。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但,那是从前。

2023年,追求快的年代,有人却想起了从前的慢。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他们在社交平台上“蹲”笔友,回归到最慢的交友方式:拿出纸笔,写下心情,放进信封,再贴好邮票,邮寄给远方的笔友。

交友的边界感

下班回到家后,90后杨妈妈(笔名)整理出当晚要回复的明信片或者信,再挑选出合适的明信片或者信纸,逐个回信。

夜里,原本是她玩游戏的时间,现在都用来写信了。

杨妈妈,临海人,目前在温岭工作。今年5月,她把自己的青春和记忆,邮寄给了不同的陌生人。那是一沓明信片,她收藏了十多年,部分是定制的,部分是她的摄影作品。

互寄,是明信片爱好者兴起的交换方式。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所拥有的明信片,并附上想要交换的条件。在这个互寄群体中,大家需求有所不同,有人为了收集明信片、邮戳、邮票,也有人单纯为了情感交流。

写信、等信,在“慢”的诉说和等待中,杨妈妈重新爱上了写信这件事。从明信片写到信纸,杨妈妈收获了几名笔友,他们中有学生、医生。

“当你的负面情绪,无法和父母和同事交流时,你都可以讲给陌生人听,写信能舒缓你的情绪。”杨妈妈说,当身边的朋友结婚生子之后,大家话题的交集便越来越窄。“我也很担心,生活中表达过多情绪,会给身边朋友造成困扰。笔友就像生活中的第三方,能更理智看待你的情绪,对方也不会太厌烦。”

杨妈妈经历过QQ交友年代。那时候,“你叫什么”“你做什么的”的交友问答,是双方建立友情的开始。“我这个年纪,已经没有了耐心,也很谨慎对方的交友意图,更注重交朋友的边界感。”在她的笔友中,没人会主动问起对方的职业。

相比互联网的即时交流,写信等信带来的时间差,缓冲了杨妈妈的社交焦虑。“我不用担心自己的不即时回复,给人不礼貌的印象。”

一封信从杨妈妈手中寄出,快则三五天,慢则一星期,就能收到回信。每次拆信,就像拆盲盒,信这边的她,不知道远方的笔友,会对她说些什么。

有时候,杨妈妈会被远方笔友的真诚所打动,“有一名笔友是杭州人,她全职在家考编,非常辛苦,精神上也很抑郁。但她告诉我,读到我的信,就像被救赎一样。看到这样的回信,真的感动。”虽然,她和笔友们都互加了微信,但聊天仅局限在“信寄出”“信收到”这样的字眼,更多交流,她们都留在了信纸上。

信笺上的善意

杨妈妈最初接触笔友,是在学生时代。现如今,她是温岭市第八中学的一名老师,她还带动了90多名学生,写下了人生第一封信,“以笔会友”。

“一方面可以锻炼写作,现在的孩子也没有接触过这方面,他们不会写信,信的格式,信封怎么写,邮编是什么,信怎么被寄出去。”她把自己的想法,和互寄群的群友提过,热心的群主便帮她找了合适的对象,最后对接了福建漳州的一所学校。

前期策划活动时,怕没人愿意参加,杨妈妈便许诺学生,但凡写信参与,都能得到一张台州市博物馆的盖章明信片,一起随信件寄出。

第一次拿起笔,对着信纸,初一的很多学生有些手足无措,“很多人不知道写什么”。开始写之后,他们对收信这件事,有所期待,大家会围着问杨妈妈,有没有新的来信。

“小孩子会收获比较多的善意,很多寄信过来的,都会随信放一些贴纸、盖章。”用心的孩子,会在信封上花很多心思,手绘动漫场景或人物。

给学生代找笔友,这是杨妈妈作为一名老师的善意。现在,一些年轻老师,也会试着通过社交平台,给自己的学生找笔友。

1994年出生的应老师,在临海一所小学任教。上周,她在小红书上发了一个帖子,为班里45名学生寻找笔友。

“四年级上册写作的一个内容,就是写信。我想给孩子们找笔友,让他们通过真实的写信、寄信、收信、读信、回信,熟知‘信’。”电子设备普及的年代,应老师想让孩子们回归原始,“可能会激发他们写信的兴趣”。

2023-11-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88292.html 1 3 2023年,我交了笔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