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接回儿子,我们便要各自奔赴自己的战场。和我的火急火燎不同,儿子边走路边踢路边的石子,像一只慢悠悠的小昆虫。看着他这悠闲的架势,我忍不住拉起他的手,火速穿梭在了人流中。
晚饭时间,我们手中的筷子依次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从一盆菜滑向另一盆菜,然后便匆匆退场。厨房里,沉默就像一个鼓鼓囊囊的气球,把我们包裹在其中,听不到声响。
饭后,我们又各自把身体从厨房挪移到不同的目的地,卧室、书房的灯相继被点亮,但依旧静默。
回忆起儿子读幼儿园的那段时间,每个接他放学的下午,于我而言,都是开启潘多拉魔盒的时刻。一只无意间闯入教室的昆虫、窗外一片不慎飘落的树叶、小伙伴分享的一片饼干都化作了一个个灵动的故事,塞满了我们的小小的车厢,耳朵根本来不及接收从四面八方涌入的消息,可儿子的双唇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仍在源源不断地输出,生怕晚一会儿,这些字眼便会被滚烫的双唇熔化。
现在,我沦落到只能独坐在沙发上,思索着我们之间是何时开始让沉默逐渐取代沟通,最终任凭它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突然,一双手稳稳地落在了我的肩上,将我游离的思绪拉回,一抬眼,丈夫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身旁,层层包裹的心思竟被他一眼洞穿。他走到书房门口看了一眼儿子,转而望向我:“被儿子冷落的滋味不好受吧。”我极不情愿地吐出“是”这个字。“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要你听我的就行。”丈夫摆出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让我顿时来了兴致。按照约定,待会儿的谈话由他负责引出儿子的话题,我负责接话,但是这个过程,我必须要按照他的指示行动。若是他摸摸鼻子,我就必须停止发言,若摸摸耳朵,我则必须对儿子的话表现出认同。于是,我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很快,丈夫切好了一盘水果招呼儿子出来:“儿子,看你今天放学进门挺高兴的,有什么乐事和老爸老妈分享一下。”儿子好奇地打量着我们:“你们真想知道?”丈夫朝我使了一个眼色,我见状连连点头,“对,妈妈也想知道。”许是见我们的反应热烈,儿子开始饶有兴致地讲:“我今天当上大哥了,还收了两个小弟。”听到儿子的话,我准备起身教训这个不好好学习还混上道的家伙,丈夫却将我一把拽住,使劲摸着鼻子,我才努力地把卡在唇间的字咽回去。丈夫随即大笑:“儿子真是厉害!”我不可思议地看着他,儿子都已经走上歪道了,做父亲的竟还这个态度!我正要张口,丈夫又摸起了鼻子,我只能暂时忍耐。不承想,丈夫这时候竟然释放了摸耳朵的信号,我一时语塞,脑子里根本不存在任何认同的词。见我没动静,他使劲摸着耳朵,一激动,竟揪住了自己的耳朵,见此情景,我不由得大笑着附和:“对,对,儿子真是厉害。”
那晚的“破冰行动”,以丈夫搓红了鼻子、揪红了耳朵为代价,换来了儿子重新向我打开了心扉,也意外地得知了儿子因见义勇为,拥有了追随者,成为大哥的故事。
正如丈夫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思维去肯定甚至否定孩子,从而亲手将一次次亲子沟通的机会拒之门外了。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经常沟通,更需要正确的沟通。感谢丈夫提供的这次“破冰行动”,再次把我和儿子之间的距离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