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景安 /文
每一次阅读新书,我都会记录下阅读的时间,阅读陈其钢先生的《悲喜同源》是在秋天。请允许我向你描述我拿到书的那个下午,天空很蓝又很空阔,阳光像是水银,在路上洒落出炫目的光晕。走在回家的小径上,一路能够闻到杂着桂花香的空气,让人的心变得很平静。
我想说的是,陈其钢先生的文字也像是一条蜿蜒的小径,将我们带回了他的记忆深处。那个时候,他还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在大院里和其他男孩子一起玩着各种各样的对抗游戏。他的童年快乐而漫长,回忆的尽头是自己幼儿园时喜爱的老师,是父母亲人的深深眷爱,是他成长时几次受伤而又弥合留下的疤痕,他回望的目光不仅投向自己的童年,还望向上个世纪遥远的北京城,留恋的是那里的街道,那里的小巷,那里的风土人情。读者能够在他自述的历史中看到时代的跌宕与变化,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风起云涌的浪潮卷动中,穿过时间的重重夹缝,去寻找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书写和记录真是一种伟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时间的彼端往回望,过往时日如风吹沙,如雨卷萍,终于东流去,其中交织的苦乐,将其摊开晾晒,必将触碰到写作者敏感的心灵。我们以文字抵抗遗忘、抵抗时间,从昨日召唤回那个已不可复归的自己。陈其钢先生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时,恍然惊觉,味道也在他的人生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人的味道、城市的味道、季节的味道、物件的味道,无一不是记忆和经历的标志物。记录他们,也是重新经历一遍自己的人生。
认识陈其钢先生的音乐作品其实比遇见他的文字还要早。因为我是一个小说迷,喜欢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那时候《陆犯焉识》被改编成了电影《归来》,其中我非常喜欢的配乐《渔光曲》也是陈其钢先生创作的。此外还有《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那也是一种我无法想象的乐曲,婉转、柔韧、美丽,在抒情中包含着一种对人生的悲悯和体悟。想到陈其钢先生人生的跌宕,便感到这些作品是从他生命中生长出来的诗篇。
关于音乐创作,有时候我们会相信灵感、天赋以及那些玄而又玄、难以琢磨的东西。但是我却在《悲喜同源》中读到了陈其钢先生深厚的学养,他童年时受到的艺术熏陶和浸润,他青年时的努力与奋斗,壮游天下带来的丰富阅历,和优渥中不生傲慢,困苦中不挫傲骨的人生态度。我终于明白,动人的作品永远是从伟大的人类心灵中诞生的。文字如此,音乐亦如此。读《悲喜同源》,也许能让我们以更加从容的态度面对成功,面对别离。
穆旦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这让我想到了陈其钢先生写下的故事,那苦乐相随,普通却又不普通的生活。
悲喜同源,悲伤有时,欢乐亦有时,也许人生中的快乐与哀愁相比,实在是太少,而当我们失去时,请不要忘记欢笑。